近日有幸讀到《21世紀經濟報道》首席記者趙憶寧匯集2013-2016年間所刊發專題科技報道而成的《大國工程》一書。該書共有四章,以中國大飛機、高鐵、特高壓輸電、港珠澳大橋四個重大工程項目為專題,再現了參與這四大工程的科技人員與工程建設者的付出的汗水與智慧、拼搏與創新、膽識與魄力,以點顯面,充分展現了我國科技和工程建設領域的強勁實力,奏響了科技創新時代的強音。
該書的創作充分展現了作者趙憶寧對于時代脈搏的敏銳把握。她在該書后記中這樣說道:“完成入世十周年的報道后,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已經開始涌動并隨手可以觸摸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歷史時刻。2011年,中國發生一件并沒有引起大多數人注意的事件,就是中國發電量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經濟驅動的要素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不再單純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而且也不只是資本與貿易,而是轉入到依靠技術創新,中國已經悄然進入到一個依靠科技創新的時代。當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的時候,中國將從外生型追趕進入到內生型趕超發展的階段,勢不可擋。”她不但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變化,而且還立刻采取了行動,希望開設一個以中國技術創新為主題,圍繞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項目與重大工程的專欄《國際技術創新前沿》。只是隨后作者由于工作安排原因暫時擱置了此報道計劃,而隨著最近幾年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井噴式涌現,社會對我國科技創新報道的需求日益迫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本書作者趙憶寧為核心的報道團隊應運而生,講起了參與這些重大工程的科學家、工程師的故事。

作者在進行報道和創作時,都堅持和貫穿了其獨特的報道視角,即“用技術創新的生動故事把技術創新連接起來,建立起人與技術之間的共鳴”,科技報道“既有科學技術,也有新聞事件,更要有人的思想碰撞”,“三者缺一不可,見物更要見人”,“重大技術創新事件只是報道的起因,漸進性創新、根本性創新以及技術系統的變革等是報道的支撐,創新過程中人的思想及活動才是整個報道的靈魂”。正是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作者才為我們奉獻了一組組感人至深,有溫度、有深度的科技報道佳作。
全書以作者采訪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大飛機制造項目開篇。這組報道包括《中國大飛機準備起飛為制造強國而戰》《國家發展中國大飛機的四次決策》《這次我們終于干成了:C919飛機自主創新有五個標志》《C919訂單預期2030年占全球市場1/5》等七篇。作者為了這七篇報道準備了一年之久,而就為了完成采訪所作的知識儲備而言,作者讀了《飛機制造原理》《航空制造工程手冊》等三四十本圖書,每篇報道都是作者精心構思、深入采訪的碩果,信息量十足。
七篇報道從概述、決策歷程、自主創新、生產模式、合作伙伴等不同的視角,分別通過對項目執行主體中國商飛相關人士、參加過運-10項目的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吳興世、一直關注大飛機項目的路風教授等七位訪談對象的深入采訪,還原了中國研制大飛機近半世紀以來的曲折探索。這樣一組全視角的中國大飛機報道,使讀者對于大飛機研制這一標志著中國高端制造業歷史性突破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了全面、全新和深入的了解。
次章則以已經成為“中國名片”的中國高鐵為報道主題,通過《中國超高速試驗列車》《高速是我們追求的夢想》《中國強勢進入高鐵國際市場》這三篇文章展現了中國高鐵的雄姿。這組報道或許現在看來似乎平淡無奇,但聯系到2011年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直到2013年底,幾家媒體對中國高鐵口誅筆伐的輿情,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作者在書中提醒讀者:當高鐵成為人們出行便捷的交通工具,并在世界享有“中國名片”極高聲譽的時候,不要忘記高鐵艱難的發展歷程,也不要忘記那些為研發中國高鐵技術作出貢獻的人。
本章以對南車四方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梁建英及副總經理倪勝義等人的專訪為報道主線,用專業的術語、嚴謹的表達再現了中國高鐵人為中國高鐵崛起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中國高鐵現在的成就是這些為之奮斗的中國高鐵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換來的。在這樣一個創新時代,在這些工程技術人員百折不撓地攀登科技高峰的時候,媒體人對他們攀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不是應該更要寬容一些?
第三章是關于特高壓輸電的專題報道,共收入《特高壓輸電:引領中國從技術追趕到技術領先的轉變》《特高壓輸電的曲折之路:追尋特高壓技術創新之美》等六篇報道。特高壓輸電技術對于中國和世界而言都是最為先進的輸電技術手段,在這一領域我們實現了由技術追趕到領先的跨越。作者在繼續以人物訪談為主線全方位、多視角地對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進行深入報道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頗有些創見的觀點: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創新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已經不僅僅是生產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資源;科學技術不僅體現綜合國力的基礎與核心,更是國際政治實力較量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21世紀,誰掌握了高技術誰就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
第四章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一部分,從中亦可看出作者對港珠澳大橋的極度關注。本章共收入八篇文章:《港珠澳大橋的工程領袖與精神領袖——在林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發言》《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一道綿延56公里的難題》等。本章同樣以人物專訪為主線,區別于前三章的是,本章更加聚焦于工程靈魂人物林鳴,內容有血有肉,從而更加突出了以人物來彰顯工程,以精神來凝聚力量的寫作風格。
在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中國一定會為世界奉獻更多的超級工程、世紀工程。在這些工程的建設中,一定會涌現出更多林鳴這樣的英雄、這樣的靈魂,是時代成就了他們,同時也是他們在用自己的努力和生命為這個時代譜就華彩樂章。作者正是通過講好具有代表性的四大超級工程背后的人物故事,奏響了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