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芳 門鑫玥
公交車上出現這樣一幕:一名四五歲的男孩在乘車途中想玩手機,爸爸說不能玩,沒給他手機,也沒有向男孩說明原因。過了一會兒,孩子又對爸爸說,只玩一會兒,只看一個短動畫片,爸爸還是不準。男孩變著法子要了幾次手機,但爸爸態度很堅決。最后,男孩情緒爆發,在公交車里哭鬧了起來……
類似的情況時不時出現在我們身邊,它涉及在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許多時候,家長帶孩子在外面,會出現孩子看見什么都想玩、看見什么都要買,也會出現孩子愿望沒有得到滿足便撒潑打滾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在學齡前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出門在外,又在那么多外人面前,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讓很多家長犯了難。
許多時候,“人前教子”被想當然地理解成不顧及孩子尊嚴的粗暴行為,從而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否定了。他們認為,當著別人的面教育孩子,會令孩子萌生恥辱感或羞愧感,從而有損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對學齡前孩子,他們因年齡較小,很難聽得明白道理,在公共場合進行教育,效果往往較差。因此,多數時候,家長都不會選擇“人前教子”,會因為“怕”而把孩子帶回家再教育。
但我們發現,許多時候,有外人在的場合,學齡前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與平日不同的行為舉止。有的會刻意表現“好孩子”形象,變得比平時更乖。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表現得比平時加倍淘氣。這或許就是因為他“嘗過甜頭”,知道只要有外人在,自己無論做什么,父母都會縱容。
事實上,無論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刻意表現得“乖”,還是故意表現得“淘氣”,都不是一種好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正是因為孩子抓住了家長在公共場合“不會把自己怎么樣”的弱點,并加以利用。所以,在公共場合,家長不應該因為“怕”而完全放棄教育孩子。只是不應該嚴厲地教訓或斥責孩子,而應該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為什么該做或不該做。
教育學齡前孩子,環境因素尤為重要。因為對學齡前孩子而言,他們的學習多是通過觀察模仿而發生的。因此,家長要善于利用這些因素,對他們進行隨機教育。
在上述公交車事件中,如果爸爸是因為擔心玩手機會影響視力而拒絕讓孩子玩,那么他可以借助乘客對孩子進行教育。此時若車上有人戴眼鏡,爸爸就可以讓孩子猜猜乘客為什么戴眼鏡,是不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經常坐在車上玩手機呢?如果孩子是因為無聊而想玩手機,那么爸爸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兩個人可以一起觀察窗外的環境,并交流各自的發現。此外,家長還可以針對車上乘客的一些不當行為,借機對孩子進行公眾禮儀教育,比如在公交車上不可以大聲接打電話,不可以大聲喧嘩等。
環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在公共場合,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事件與人物,家長此時合適的教導能夠在他們內心留下直觀印象,教育效果也會更好。因此,巧妙利用環境因素,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許多時候,孩子在外沒規矩,多是因為家庭內部缺少明確的規矩與原則,而學齡前正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期。因此,想要讓孩子在外表現好,提前樹立規矩不可或缺。
比如,如果帶孩子外出,可提前告知出行計劃,并把外出的要求向孩子講明白,這樣孩子就可以按照確定好的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哪怕犯了錯,也清楚錯在哪里。
外出坐車、吃飯時,總要等待很長時間,孩子經常會坐不住。這時,家長多會拿出手機或者iPad等電子產品讓孩子打發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忽略了給孩子立下使用電子產品的規矩,比如使用電子產品的場合、時間等。公交車上那位不讓孩子玩手機的爸爸,或許正是因為從來沒告訴過孩子,在行駛的公交車上不能玩手機,所以孩子才不依不饒。
無論如何,公共場合是不可錯過的引導學齡前孩子形成好習慣的機會。因此,家長一定要摒棄因“怕”不教的錯誤觀念,巧妙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8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