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焱冰
前不久一位女性朋友離婚的消息,讓我們整個朋友圈都頗為驚訝。她和她先生一直被奉為婚姻幸福的典范,丈夫穩健多金,是不斷上升的商界精英,太太精明能干,自己經營的會所風生水起。兩人結婚10年,擁有豪宅豪車,經常一起出席社交場合,看上去也一派祥和。
但女友卻說,她這個家,唯一缺少的就是溫度。家里有司機、保姆,裝修有設計師、工人,理財有專業顧問,但卻缺少一個一起過日子、有事互相搭把手、沒事一起聊聊天的男人。女友這樣描述她遇到的問題:“彼此忙碌并不是根本原因,大家都是有事情做的人,問題在于漸漸產生的一種淡漠。在這種淡漠下,生活中一些細小而溫暖的瞬間不見了,比如一起為吃什么而討論半天,晚歸時的接送和等候,一起有說有笑的閑談。一次我讓先生去地下室取一瓶酒,他竟然愣在那里,因為他從來都不知道家里的酒放在哪里。我感覺自己用盡了心思,卻還是生活在這種冷漠下,漸漸地我們的生活只剩下了一副很和諧的表象?!?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11/17/qkimagesxfjtxfjt201811xfjt20181151-1-l.jpg"/>
很多人不理解,說女友太作,男人能掙錢不就夠了嗎?但女友說:“問題是現在的女人也一樣強大啊!他會掙錢,我也會,我這么努力,不就是為了有條件對婚姻和生活的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嗎?如果我們都能各自過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成立家庭呢?還不是希望過一種有愛、有情感、有溫度的生活嗎?都說生活細節要靠女人經營,但摩擦才能生熱,一個人再怎么折騰,也不會產生恒久的溫度。”
那么到底怎樣的家,才是溫暖的呢?關于家的溫暖,你又有怎樣的想象、追憶和期待呢?和女友的聊天,讓我又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小時候,家的溫暖是那些懶洋洋的星期天,爸爸用清脆的炒菜聲叫醒睡懶覺的孩子們。媽媽發號施令,一家人一起掃地、擦玻璃,然后一起在干干凈凈的屋子里吃飯、看電視。
單身時,那個可以邀請朋友一起歡聚的地方,便是自己最溫暖的家。笨手笨腳煮出的菜被一搶而光,大家一起喝得爛醉,一起哈哈大笑。朋友們送的香薰蠟燭、毛毯和漂亮的杯子,擺滿小小的房間。盛滿歡笑、落寞和自由自在的家,最溫暖。
結婚后,家的溫暖是丈夫一邊提醒你別光著腳在地板上走,一邊把一雙拖鞋遞到眼前;是清晨女兒送你到門口,甜甜地親你幾口;是長途差旅結束,剛走進小區,就仿佛聞到了自己家熟悉的味道;是落雪的冬日,裹著柔暖的羊絨披肩,喝著濃香的熱巧克力,一家人一起圍坐在沙發上聊天,那種舒舒服服地待著什么也不做的溫馨感覺。
家的溫暖不是轟轟烈烈的,也沒有大起大伏,但卻是折射到每個細節里對生活的熱情,對家人對愛人的關懷。它會讓你真切地聞到大蒜迷迭香烤小羊腿的香味,看到陽臺上植物萌發出的新葉的美,在冬天來臨前,讓你想著給家里的沙發添置一條柔軟的新毯。
一個朋友10年前舉家移民到加拿大,他在幾家學校教中文,養妻子和兩個孩子,生活比起在國內時可謂艱辛。也有人勸他回國發展,讓妻子帶著孩子在國外繼續上學,但他覺得無論生活難易,前提就是一家人要在一起。
他說這些年的生活雖然不能稱作多么富裕,但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他非常知足。他經?;氐郊揖屠鄣迷谏嘲l上睡著了,女兒也總會悄悄給他蓋上毯子。每次吃完飯,小兒子會給爸爸分餐巾紙,將一張大大的餐巾撕成兩半,自己一半,爸爸一半。節假日,他們全家一起旅行,他會給妻子和孩子買禮物,價值不在高低,但生活中的喜悅和幸福感卻是貨真價實的。
他說不明白為什么很多人經常抱怨大城市壓力大,只能茍延殘喘地假裝生活。生活怎么可能會分裂成奮斗、掙扎和好好過日子這幾個獨立的部分?這就像是一張紙的兩面,你永遠不可能把要過的日子和要付出的努力拼搏分裂開來,比如先掙了錢再好好生活,先有了大房子再認真對待每一天。
臺灣學者蔣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我們從年輕開始,就因為工作忙碌,忽略了人與人的感覺,但工作忙碌之余,你還是一個人,你必須每分每秒提醒自己回來做人的部分。你看到了美,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
而要找回這份對美和溫暖的感受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先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成功,更不需要先擁有三環以內的房子和排氣量多少的汽車。就像蔣勛所說,去觸摸一片葉子,去聞一下在很熱的夏天午后下完暴雨的氣味,那是我們都有記憶的感覺,會引發我們的感觸和感動。
小時候最早看的日劇要屬山口百惠的《血疑》,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幸子頭,而是每當他們回家的時候,都會很大聲地喊一句:“我回來啦!”
每到這樣的鏡頭,父親總是帶著一點嘲笑地說:“喊那么大聲,感覺有多大功勞似的?!钡@份“很大的功勞”卻讓人感覺到這樣的家庭很有溫度,回到家里是多么讓人感到幸福和有儀式感的事情??!
屬于家的溫暖和好時光的小細節還有很多,發掘它,體會它,創造它,感受生活中的愛和家的溫度吧。
(摘自紅楓網2018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