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你就不要念稿子了,結合你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撿重點說。”日前,在我所供職的集團公司月度安全生產例會上,某基層單位安監處長照著稿子念了好幾分鐘,還沒有說到重點,主持會議的安監局長不客氣地打斷發言,要求其脫稿撿重點說。
脫稿后,這位安監處長顯得神色慌張,顛來倒去都是重復先前說的那幾句話。面對安監局長提的幾個安全生產上的業務問題,安監處長也是一問三不知,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個所以然,看到安監局長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盡管會議室開著空調,汗水還是從他的額頭冒出來。
安監處長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解釋說,這個稿子是安監處一名年輕人寫的,自己先前沒有認真看,所以不了解情況。“這個稿子你先前沒認真看,可以理解,那你對分管的業務工作心中無數,該作何解釋?”在安監局長責問之下,這位安監處長語塞了,臉漲得通紅,深深地低下了頭。
長期以來,不管是大會小會,無論是發言的,還是講話的,很多人都是照著稿子念,還有些人甚至到了不看稿子就說不出來話,照著稿子念也要念錯的囧境。這樣照著稿子念的會議,往往一個稿子洋洋幾千言甚至上萬字,你方念罷我登場,稿來稿去,是很多會議開得冗長乏味、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頻頻出現會上發言講話照稿宣科的現象呢?從表象看,是有些人不拿稿子似乎心中沒底,或者說怕講錯話、講漏話;從深處刨,實則是有些人會前功夫不夠,對分管或者主抓的工作沒有親力親為,對情況不熟悉、不掌握,這樣脫稿講起話來,講過來講過去都是套話廢話,肯定打動不了人心,也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無產階級革命家譚震林講話作報告從不拿稿子,最多在香煙紙上寫幾條提綱,可是作起報告來卻洋洋灑灑。有人問譚震林作好報告的秘訣,譚震林說:“讀書學習,不能照搬書本教條,讀書之外還要實干,到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去提高。”不難看出,譚震林講話作報告的訣竅,就是加強知識儲備,注重實踐鍛煉,邊學邊干,邊干邊思,融會貫通,將不拿稿子講話的功夫下在了會場之外。
據史料記載,抗美援朝期間,陳毅在上海西藏路口廣場作形勢報告,他精神抖擻,一口四川方言,滔滔不絕。報告中,他不時看看手中的“講稿”。報告結束后,記者們將“講稿”拿過來一看,竟是白紙一張。陳毅見記者們疑惑的目光,笑著說:“剛才我的講稿是‘心照不寫’的,文字都在我心里,這張白紙是裝樣子的。”
實踐表明,對工作沒有深入的調研,講話就會言之無物;對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講話就會言之不實。陳毅“心照不寫”與譚震林邊學邊干的訣竅一脈相承,沒有發言稿,并不是沒準備,而是早就心中有數了,所以他們講的都是符合自己身份的話,講的都是符合實際的話,這樣的講話自然實在、穿透人心。
會議是溝通工作、交流思想、反饋情況的有效舉措,也是發現問題、剖析癥結、持續改進的必由之路。把會議開成了讀稿會,照稿宣科式的發言和講話,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既然是坐下來開會,不管是發言,還是講話,不是我講你聽而是良性互動。脫稿則需要言者用心思考、準備,拿出的是一種實的作風,收到的也是不一樣的效果。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踐行轉作風、改文風,優化會風,中央領導同志也多次在會上要求與會者不要念稿子,要講實在話,并且身體力行,讓人感到一股清新會風撲面而來。要想做到脫稿講話,把話講實,讓人愛聽,就應當多學習,多儲備,同時還要注重深入基層現場,與群眾干在一塊,在實踐中多掌握第一手資料,多了解鮮活的素材,這樣不僅有利于改進作風,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還能有話可說,把話講實、講到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