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問問
1
南京某小學一個孩子在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里寫道:長大想當木匠。
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批改時,加上了一句:你們看,我連夢想都這么平凡……
這句不經(jīng)意的話一下將孩子歸入到平凡人中去了。誰說木匠是個平凡的夢想?將來的木匠必須擁有創(chuàng)意精神和精致的手工,制作出別具一格的木制品,來裝點人們的生活。在人工智能橫行的年代,那將是最具有考驗的職業(yè)之一。
雖然孩子寫這篇文字時,通篇都含有淡淡的憂傷,覺得自己“像一粒塵埃”一樣,藏在角落里,但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展現(xiàn)出頑強的優(yōu)秀品質,甚至自詡半個尤塞恩·博爾特(世界上跑步最快的人)。
這是個半命題作文:藏在 的我。大部分孩子寫的是:藏在書中的我,藏在愛里的我,藏在學習中的我……大家都不愿意做那個“藏在角落里的我”。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孩子真的勇氣可嘉。
但老師的評語會不會讓他改變想法呢,也許下一次,這個天真的孩子就再也不會寫:長大想當木匠。
每一個夢想都是懵懂的種子,我們灌輸?shù)闹R是養(yǎng)料,是水分,是土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呵護種子生根發(fā)芽、抽枝發(fā)葉。而最不能做的,是在種子還沒有發(fā)芽的時候,就將他定性為普通或優(yōu)良的種子,這種潛移默化的認定有時能改變種子的內在結構。
2
很多孩子怕寫作文,就像怕那個“藏在角落里的我”一樣。為什么字大家都會寫,詞語大家都會組,句子大家也都會造,偏偏就怕寫作文?
多看書多積累,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經(jīng)驗之談。閱讀量、知識面的積累確實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但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自發(fā)的、與生俱來的靈氣來支撐因為閱讀而獲得的文字能力,就像一棵大樹,他的枝干早就成形,只等著枝葉來豐盈他的外形。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只顧著修枝剪葉,而忽略了倔強生長的枝干,那才是一個孩子真正應該得到關照的靈魂。
孩子之所以怕寫作文,是因為學校的作文訓練被認定為作業(yè)的一部分,寫出來的作文要規(guī)規(guī)矩矩。仿佛是蛋糕房里的模具,每個蛋糕都有固定的配方、大小、成色,個個不是圓的就是方的,發(fā)酵不夠的都被判為不合格品。
作文訓練的過程,跟蛋糕成形的過程是多么像啊。
簡潔精煉的作文因為字數(shù)不夠被扣分,文字嚴謹、邏輯清晰的作文被批不優(yōu)美,辭藻華麗、符合“總分總”結構、每次寫人都寫得高大完美的范文,這讓孩子們不得不放棄自我審美,不得不逐大流。
3
學習是終身的,文字的學習更是。我們學習文字,并用文字表達自己,這是一項長久的深遠的學習,這才是對待作文訓練該有的態(tài)度。
孩子們學習掌握運用文字的能力,學習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不是為了作文拿高分,更不是競賽獲獎,而是為長大后的那個自己做準備。他們是為將來的自己在學習寫字、遣詞、造句,他們學習怎樣用文字來雕刻未來的自己,而不是用固化的文字打磨掉現(xiàn)在自己的靈氣。
也許那個善于將文字去繁就簡的孩子,長大就成為了詩人、詞作者;也許那個寫作邏輯清晰、行文冷靜的孩子成為了科學家、醫(yī)生;也許那個總是從不同觀點寫套路標題作文的孩子成為了辯論家……
鼓勵孩子的每一次落筆,都盡力釋放出藏在文字中的那個小小的自己。這個時候,文字只能作為一個工具,一種媒介,而不是全部,真正表達的是他們內心想要表達的那些東西。就像我們彈琴,手指撥動琴弦,這只是一個技巧性動作,真正流淌出來的是心中的音樂。同樣的樂譜,同樣的琴弦,同樣的技巧,不同的人,彈奏出來的音樂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情緒下,彈奏出的音樂也是不同的。
我們的作文訓練,應該教孩子都成為演奏音樂的人,而不是只會精致地撥弄琴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