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應該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樣的詞匯誕生于中國,讓華夏為人父母者堪稱世上最為子女操心者。然而,“啃老”族也難免一茬茬、一層層、一代代地順勢而生。筆者關注于此久矣,發現文化“啃老”現象于今愈演愈烈,已構成一幅年代的“負面風景線”。不是嗎?無須細數這文化“啃老”在各地上演了多少鬧劇甚至丑劇,其中兩大“劇種”,更具諷刺意味:一為任性改地名,一為文化“拼爹”——不惜“搶祖宗”。
說起文化“啃老”,改地名真叫一個任性!電視劇《瑯琊榜》熱播引起了三地爭搶“瑯琊”之名。做出“第一反應”的是一座千年古都,該劇一開播,便指劇中的“瑯琊山”“瑯琊閣”就在其城中一座山附近。鄰省方面則指,其東南沿海的古瑯琊郡、瑯琊臺,才與“瑯琊”有關。某省某市更利落,風景區管委會迅即將其景區的“會峰閣”,改名為“瑯琊閣”。如此借名牌、名著、熱播劇效應,似乎招攬游客可“立竿見影”。
名人、典故甚至名企,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只爭朝夕”,欲將自己所在的市改為“茅臺市”,將所在的縣改為“老子縣”,改為“夜郎市”。放眼看去,“蘭陵”“蒼山”反復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各地借用風景名勝之名,爭著做大做強“旅游蛋糕”,全不顧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巧”立名目,造成一處處千年古地名、一座座歷史古城朝令夕改!好名都要搶,凡此種種,令人哭笑不得,也不能不問:如此功利主義的短視目光,就算改名,能改掉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與時代記憶嗎?
俗話講:有奶便是娘。對于有此癖好者,可不管你是外國的“奶”還是別人的“娘”。此前,因為美國大片《阿凡達》火遍全球,國內一名勝不惜令自己的“寶貝疙瘩”“三千奇峰”之一“乾坤柱”更名為“哈里路亞山”(《阿凡達》中一經典場景)?!扒ぶ本壓胃??看看當地官員打的算盤吧:迅即設立阿凡達主題游綜合辦公室,迅即推出“阿凡達之旅”……聯想前述改名種種,當地渴望“真金白銀”之心,真是“饑不擇食”。
“文化啃老”有兩大怪:前面是任性改地名,接下來是爭搶名人故里,聞(有)名便要搶!名越大,一擁而上者越眾,在海內外引為笑談。近日,可稱“華夏活劇”的名人故居之爭爆發新聞:早在10年前被認定為“西施故里”的某市市政府向相鄰某地的一個區政府發去公函,要求撤銷或更改其市志造假“西施故里”的所有內容……
其實,近年來,對類似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里爭奪,公眾早已司空見慣。爭搶老子、墨子、孫子、曹操、朱熹等等,頻演波瀾之勢,啃得古人資源已經明顯稀缺,那么,便連虛構出來的也不避忌了,為《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故里”,兩個地方竟也爭得面紅耳赤。套用魯迅筆下孔乙己的修辭方式:美乎哉?不美也。不美也,丑陋極矣!
展目各地,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賡續傳統乎?利益糾葛乎?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某些人要改變命運,某些地方要GDP好看,須得天助,怎么“助”?“文化啃老”,言必古人,地必“古典”,這成了某些地方政績觀之一種。為了這“奶酪”,名人故里之爭已演化為地區間甚至地方政府間的爭奪。
唯“名”與利是圖,文化也“拼爹”,拼“爹”拼到不惜“搶”祖宗。對這樣的“孝子賢孫”,遠在云霄之上的祖宗,也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白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