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藤耀
(商丘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誕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中世紀的歐洲黑暗與光明的轉折點,歐洲民眾自此擺脫了腐朽的封建神權束縛,開始大膽地追求自我和個性,從此歐洲文壇開始綻放人文主義的光芒。人文精神迅速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核心價值體系,并成為呵護人性尊嚴、反對暴力踐踏生命、提倡自由平等的利器。偉大的詩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創作啟示人們要鄭重地審視自身和世俗,自此平凡的現實生活和平凡的人們開始大量地走進作家的視野,并逐漸成為文學藝術的中心。于是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日漸廣泛,更多的新興資產階級藝術家開始以理性的、尊重人權的角度探究文學藝術的創作規律,并將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延續至今。
自14世紀起,英國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新思潮全面覆蓋了英國社會,使長期生活在壓迫下的人性得以松綁,更產生了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不朽的戲劇和斯賓塞規模宏大、富有中古騎士傳奇風格的十四行詩。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強力呼喊著對神權桎梏的厭惡和對生機勃勃世俗場景的喜愛,大量的日常生活進入文學作品,一批光彩奪目的文學人物產生于此時期,為后世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經典而全面的文本。至今,在英國的古典影片里,仍然可以看到散發著文藝復興審美氣質的作品,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鵝毛筆》《波特小姐》等一系列影片,都是帶著文藝復興式的審美氣質的文本。
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17世紀荷蘭畫家楊·維梅爾的名作,1999年美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被此畫感動,創作了同名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英國導演彼得·韋柏于2003年執導了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據說荷蘭畫家維梅爾僅留傳了35幅作品,電影中出現的小幅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其代表作。
在那個貧窮而窒息的年代,物質生活的極度貧乏和各種清規戒律,導致了民眾狹隘低端的價值取向和內斂沉默的性格,面容姣好的貧家女孩恰如一顆光潤的珍珠,小心翼翼地走進畫家的生活,在充滿各種兇險與不測的環境里與畫家默然相望。在對色彩光影的無限想象之中,維米爾筆下的珍珠平靜又華麗,一段暗蘊光彩卻又若有若無的愛情安靜地在畫室里流動。心懷怨尤的維梅爾心結千千無人傾訴,有著極高藝術悟性的女孩在無言的陪伴中與畫家產生了超然物外的默契,她激蕩著畫家的思想和流轉的氣息,給畫家的作品增添了至純至真的意境。
影片導演刻意地將鏡頭拍成了具有油畫般的質感,古典式的居于畫面左側的圓窗,明亮的光線閃爍入室,紅唇飽滿的少女,耳畔的珍珠搖曳不止,渲染著畫里畫外的曖昧和跨世紀的性感。當少女從未示人的青絲在畫家面前徐徐展示,鮮血從她純潔的耳廓上滴落,中世紀的身體解放和心理釋放的話語跳躍而出,壓抑隱忍中訴說了那么多微妙的情愫。
天才是一種病態,天才亦是一種命運。民眾可以選擇以膜拜、寬容和理解的心境去對待天才,亦可以選擇拋棄與厭惡。在社會多方角力中,藝術家無疑是最衰弱無力的一方。17世紀中期荷蘭風光旖旎的水城臺夫特,經濟凋敝,冷落蕭條,城中居民在物質貧乏和清規戒律的雙重夾擊下小心翼翼地活著,天才畫家自己也要寄居于岳母門下,過著受制于人的灰暗日子。守規又自尊的少女雖然能給畫家以清新的創作靈感,卻發乎情止乎禮,最終會按照嚴格的社會等級分布去嫁給屠夫的兒子,遠離她所向往的“珍珠”式優雅生活。所以“珍珠耳環”代表了貧家少女與中產階層短暫而非主流式的對接,少女毅然選擇了由廝守終身的男人實現自己身體的轉折,自愿將“珍珠耳環”作為回憶埋藏心底。剎那間的心靈交融,畫家驚喜地嗅聞少女一瞬間的芬芳后悄然而退,傷感、唯美、克制、無奈,仿佛樹林里一縷稍縱即逝的花香。在一切沒有變的瘋狂和丑陋之前,二人都會平靜地回歸自己本來的生活軌道,才情與真情終將淹沒于中世紀的市井之中。不久后,美麗少女會成為嘈雜菜場上的油膩肥胖女人,畫家將在貧窮與隔膜中死去,這就是中世紀的社會常態和人性常態。
肯定現實人生的價值和世俗享樂的意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主題,為了實現這個主題,“人”(主要指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開始成為最重要的觀摩對象和表達主題,“人”的情感成為此時期文學的主題話語。文藝復興之后的作家在各種文本里大膽講述著男人向心愛的女人表達愛意的故事,他們熱烈而光輝的話語被世人傳頌,正如貝爾納特的詩句所言:“無論在何處我都是她的仆人,我發誓忠誠于她,俯首聽命于她,雙手緊握,直到她發善心允許我進入她的閨房。”這種愛的表白藝術首先由法國南部吟游詩人發明,后來傳到了英國。歷史學家認為這一關于愛情的革命性變化,男人開始臣服于女性,把愛情主動權交到了女性手中,反映了現實社會和經濟變化中性別意識形態的變遷,而文藝復興中的文學家則認為它是一種既質樸又具想象的審美角度和女性話語。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85)正是站在這一審美角度上所表達的世俗生活。故事發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時間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出身書香門第的貴族少女露西,在老處女表姐夏洛特的陪伴下到佛羅倫薩旅行,遇到同住一家旅館的平民青年喬治和他的父親。喬治與露西一見傾心,但兩人之間存在著看似無法跨越的等級鴻溝。為了表現文藝復興洗禮后的自由空氣,導演在《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里用張揚的手法表現了佛羅倫薩民眾的浪漫與開放:年輕的佛羅倫薩車夫帶上熱戀的女友一起出游,二人高高地坐在馬車上一路親吻歌唱,讓坐在車里的露西臉紅心跳,使保守的英國老人惱怒不已。影片中雕花纏繞的教堂,低吟淺唱的池水,大片的罌粟和碧綠麥田,初綻的紫櫻花都為這一場自由的愛情做好鋪墊,于是在微風輕拂的青青麥田中,激情四射的喬治一把攬過露西給了她熱烈的、震撼心靈的長吻。
喬治所代表的正是接受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理念的新興市民,他們完全不在乎貴族的等級與封號,徹底摒棄了英國貴族的繁文縟節,徹底解除了等級觀念對人心靈的束縛。他們不喜歡那些上流社會“老姑婆們咧開的嘴”,不喜歡那些禮節古板儀式感很重的交際場所,而喜歡在運動場上、山野里、河流中迸發青春活力,將對生命的熱愛播撒在大自然中。在明媚的森林里,喬治與伙伴們一絲不掛地奔跑嬉鬧,閃著蜜蠟光澤的青春肉體坦誠著人性的質樸與光芒。而作為喬治的對比方的貴族青年塞西爾,則是迂腐保守的上流社會典型,他手持文明棍、穿著白色硬領的老派舉動,缺少動感活力,透出上流社會的古板僵化。即使在塞西爾親吻自己心愛的女孩時,也要做到中規中矩而毫無熱情。正是在未婚夫塞西爾程序化的一吻后,喬治那激情澎湃的熱吻更加震撼著露西,露西更加懷念火辣熱情的喬治而厭惡眼前的一切。目睹著這些差異,自由率真的露西再也不想欺騙自己,她毅然要求與塞西爾解除婚約,石破天驚地投向平民子弟喬治的懷抱。至此,貴族小姐露西終于打開了自己心靈的窗口,掙脫舊禮教對人性的束縛,讓陽光與風景投射于自己的靈魂深處。
哲學家尼采在《創造者的路》中曾說過:“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顆星星,你還得不念舊惡地照耀他們?!睆墓胖两?,即使在最嚴厲的懲罰下,總還是有人敢于挑戰道德極限,不惜用生命點燃人間,從而讓整個人類史打上他們的烙印,性文學作家薩德正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英國影片《鵝毛筆》(2000)產生于古代歐洲的禁欲主義語境中。中世紀的歐洲盛行宗教式的禁欲理念,而對于敢于公開張揚性欲者,定要施予種種酷刑或剝奪其生命??深H有諷刺意味的是,法國最臭名昭著、最招致非議的性文學作家薩德,恰恰產生于這種禁欲主義的社會背景之下?,F實中的薩德因創作的色情小說受到了法國主教的強烈譴責,多年被囚禁獄中不得自由。但薩德卻獨出心裁地認為監獄正是一個可以專心寫作的場所。
影片《鵝毛筆》中的薩德曾被質問:“你竟不顧羞恥地把這種話說出來,不怕受懲罰嗎?”“我不致受罰,因為我所據以論證的都是真理?!庇捎谔拐\自己的性理念,薩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加嚴厲的暴虐:被剝奪了鵝毛筆、墨水和紙張,被扒掉全身的衣服,被割去舌頭,鎖上鐵鏈。赤身裸體,肢體傷殘之后,處于政治與道德高壓下的作家并沒有屈服,薩德堅持認為文學就是要表現人性中最隱秘的情緒,他仍然要用堅定的信念回擊施虐者:他用葡萄酒和雞骨在床單上寫作,用鮮血在衣服上寫作,用通過一層層牢房里的孔洞向外界傳遞聲音的方法寫作。影片的結尾出現了最駭人的一幕:被割去舌頭、全身赤裸的薩德,用大便在牢房墻上寫滿淫穢的句子,留下了他“最骯臟的”作品,留下了“我豈是如此容易被封口,虐待我愈久,我的信念就愈堅定”的不屈的吶喊。這些綻放著導演想象力的細節,是對至死不渝的人性尊嚴的維護,是對以鵝毛筆為利器的書寫尊嚴的捍衛。于是戴著鐐銬起舞的靈魂經受過血腥的洗禮,遂成為色質凜冽的探討人性的佳作,成為后世膜拜的驚艷傳奇。
《鵝毛筆》中的精神科醫生作為中世紀黑惡的政治勢力放置于薩德的對立面,暴虐、貪婪、虛偽的他,在醫院里采用水浸、鐵籠、割舌等酷刑虐殺病人,在家中靠搜刮病人的錢財建造豪華住所。60多歲的他為了得到“純潔女子”,費盡心機把修道院的16歲孤女娶回家,并把她鎖于閨房以隔絕人世的誘惑。然而少女鮮活的生命和深藏心底的欲望豈能阻擋,當年輕的孤女心底的欲望被薩德小說喚醒后,與情人私奔就成為她的光明出路。影片里街市上世俗的人們為薩德小說而瘋狂,鏡頭不斷閃回著薩德小說的熱賣,鵝毛筆下流淌的激情橫掃舊禮教舊道德,薩德作品的能量幾乎無法阻擋。所以,當洗衣女死后還有瞎眼的老婆婆為薩德傳信,薩德慘死后還有年輕的牧師接過了他的鵝毛筆?!儿Z毛筆》中的薩德以高傲而嘹亮的聲音唱出人類內心隱蔽的欲望,那種逼人的氣質光焰萬丈,令人莫敢仰視。影片最后,飽受摧殘的薩德一口吞下牧師的十字架,就是薩德與神權之間的最后搏殺。薩德死后,貪財的醫生為了金錢而忙著出版薩德“令人鼓舞”的作品,晝夜指揮著瘋子們制版、印刷、裝訂、運輸,恰恰證明薩德小說終究要流傳到更廣大的領域,流傳到更漫長的時空中。這是禁閉在牢房里的瘋子和作家共同制造的一個瘋狂境界,“想象”和“狂放”相結合的世俗美學從鏡頭里噴薄而出。這一切,恰是薩德生命尊嚴的最高挺舉,也是對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最大勝利。
總之,時代在個人的命運中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時代也是電影技法中非常專業的詞匯?!拔乃噺团d”就是一個特定的時代,是一場涉及各個領域的全面的思想文化運動。提倡人文主義就是文藝復興的精神核心和審美理想,正是有了文藝復興中的尊重人性、肯定世俗生活的理念,才保留了往昔平凡溫情的生活,創造了英國人文主義文學的高峰,亦創造了英國古典影片的魅力。上述英國古典影片中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久遠的年代,但因為其散發的人性馨香,仍然給自由的21世紀提供著最大的精神鼓舞,仍然流溢著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審美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