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君 孫晨曦
(1.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2.遼寧師范大學 影視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人民電影事業,一般是指“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權直接領導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電影事業”,以代表人民、表現人民、啟發人民為社會文化核心立場和主要社會藝術任務的電影事業。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成功接收偽滿洲國“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因為戰時需要,將人員物資戰略轉移至東北興山。東北電影制片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集合眾多革命力量于1946年10月1日建立的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電影制片廠,首任廠長是文學家和革命家舒群,1955年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是黨領導的第一個正規的、規模化的人民電影制片基地,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是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核心基地。
1947年初,隨著技術、制度的發展和更多從影人員的加入,為了更好地進行電影拍攝,建立新的生產與消費關系,時任廠長袁牧之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三化立功運動”和“七片生產”的口號。袁牧之是30年代上海左翼電影的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文化部電影局首任局長。
所謂“三化”,一是“正規化”,二是“科學化”,三是“統一化”,以此提倡全廠的中日職工努力生產,爭取“立功”。這是從制度和規則上對電影生產進行促進,嘗試以此規章制度保障實現生產管理的協調化、規范化,制度化。“三化立功”結合在一起即制度規范化基礎上對全廠職工革命熱情和工作熱情的號召,規則明確、賞罰分明。
在制度有保障的情況下,東北電影制片廠發起了“七片生產運動”,即七類片種的生產,包括新聞紀錄片、故事片、美術片(動畫片和木偶片)、科教片、翻版片(譯制片),以及新聞照片和幻燈片,嚴格意義上,最后兩種并不是電影。在制度體制建設的“三化立功運動”和制片的“七片生產運動”兩個指導思想的引導下,東影次第拍攝完成人民電影第一部新聞紀錄片系列《民主東北》、木偶片《皇帝夢》、動畫片《甕中捉鱉》、科教片《預防鼠疫》、譯制片《普通一兵》以及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
其中《留下他打老蔣吧》制作于1948年,編導林其,攝影馬濤,音樂黃準,演員有陳強、于洋、袁乃晨、馬德明、郝風等。雖然全片僅38分鐘,是一部標準的短故事片,但卻是人民電影故事片的開山之作。作為東北電影制片廠“七片生產運動”的代表,《留下他打老蔣吧》收入《民主東北》第五集,在解放區廣泛傳播,為解放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宣傳和藝術傳播作用。這部影片作為人民電影故事片創作的初次嘗試,為新中國人民電影的發展積累了多方面經驗。
“人民電影事業”是中國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進行的“規模宏大的創建理想社會的實驗”在文化、藝術上的行動實現。成立初期的東北電影制片廠地處偏遠的東北興山,電影創作、制作、技術等諸方面人才奇缺。眾多文藝干部中,從事導演工作的僅有三位,并且拍攝經驗匱乏,對于拍攝藝術片(故事片)尚且只能在嘗試中摸索前進。根據這樣的實際情況,陳波兒同志在后來的文章《故事片從無到有的編導工作》中提到“東影”對即將拍攝的故事片提出了幾條應對“方針和任務”:
1.“寫工農兵”和“寫給工農兵看”為主,在寫工農兵中間又當把重點放在寫兵的問題上。
2.這樣的電影還是“從無到有”,因而要“從小做起”,先試寫小型劇本,拍小型的片子。
3.要樹立新的風格,反對脫離內容的技巧賣弄,提倡樸素,提倡從紀錄片基礎上來發展我們的故事片。
4.對編導干部之培養要“大膽放手”。在藝術干部中只要是有一定的政治藝術水平的,就鼓勵他著手試拍小片或先搞紀錄片或當一兩次演員,從中去熟悉整個制作過程和摸索電影表現技巧,往后就試行單獨導演。
“東影”故事片創作和生產工作在這一“方針和任務”的指導下展開。這一做法全面貫徹《延安文藝座談會》確立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了人民電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
既然電影是拍給老百姓看的,那么第一部短故事片的題材也應該由現實中來。1948年《東北日報》上出現了一篇報道,人民軍隊中一個小戰士在休息的時候,槍走火了,一個當地老百姓的兒子就這樣被打死了,按照嚴明的部隊紀律,小戰士應被處以槍決。但就是這位失去孩子的老鄉最后站了出來,請求留下這個年輕人,打老蔣。老鄉救下了小戰士的性命也為解放戰爭多留了一顆戰斗的種子。《留下他打老蔣吧》的故事就是根據這一新聞素材改編而來的,在題材的選擇上極具現實性,既來源于真實事件又在拍攝中以真實性原則創作,同時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該片通過講述小戰士在休息中,擦槍走火意外打死老鄉兒子這一沖突,提出解放軍與人民這一對關系,同時通過老百姓的視角將人民解放軍與舊軍隊做出鮮明對比,從而確立和展現了解放軍與老百姓、與人民之間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和深厚關系。影片雖屬于故事短片,卻具有深刻意義,整部影片主題鮮明,體現出融洽軍民、團結隊伍、遵守紀律、共同對抗敵人的正面價值,既塑造了解放軍形象,更塑造了人民形象。影片從真實事件中提煉了“寫工農兵”和“寫給工農兵看”的人民故事。
《留下他打老蔣吧》在敘事的時間順序上也做出了嘗試。與文學類似,電影故事的敘事時間也可以采取順序、倒敘、插敘等多種方式。因短故事片自身特殊性,早期的電影短片基本上運用單一式線性敘事方式進行。《留下他打老蔣吧》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在有限的條件下盡量追求敘事形態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影片開頭從軍區醫院開始,立功受傷的小戰士躺在病床上,一位老大爺去看望他。病房內的其他人詢問兩人的關系,小戰士講:他是我爹。這句話引起了其他人的疑惑,小戰士的爹已經被反動派打死了,為什么又出現在這里呢?倒敘的特點是設置懸念,能夠引起讀者和觀眾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小戰士接著說:“在大反攻開始以后,我跟著隊伍出發……”此時故事時空從醫院轉場回到過去。冰天雪地的東北,蒼茫的大地上一隊軍容整齊、紀律嚴明的人民解放軍軍隊正在前行,小戰士所在的隊伍正前往老大爺所在的村莊整頓休息。到了村里,戰士們搶著幫鄉親們干活,氣氛和諧又熱情,老大爺帶著小兒子欣喜地給戰士們送水,就在小戰士坐著擦槍時,無意間槍走火了,老大爺的兒子應聲而倒。故事沖突由此產生,矛盾也因此建制起來,影片圍繞著如何處分小戰士逐漸展開。最后,在村莊召開軍民大會時,老大爺請求不要槍斃小戰士,留下他,讓他上前線去打老蔣。結局確定,解放戰爭的意識形態價值也展現出來。影片尾聲,鏡頭又回到醫院,病房中的其他人已然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大家因為小戰士與老大爺的階級感情而充滿斗志,作品主題進一步深化。從時序安排可以看出導演背后的目的,擦槍走火打死老大爺兒子是偶然事件,軍民關系并未因此惡化,反而表現出人民對解放軍的信任、解放軍嚴格遵守紀律、人民軍隊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才是影片的主題。正如片中戰士們所唱:“我們是人民的子弟軍,保衛人民,愛護人民……軍愛民、民愛軍,軍民本是一家人……”《留下他打老將吧》用倒敘的方式將軍與民深厚的情感透徹地傳達給觀眾,充分地調動起觀眾觀影的積極性,激發了民眾的階級情感、身份認同、憂患意識和革命熱情。此外,影片的攝影師馬濤在置景師徐渭和史曼雄等人的配合下還為影片加入了一些在當時看來具有一定難度的特技攝影,比如運動鏡頭的使用;影片的開端對槍的鋪墊,鏡頭和剪輯呈現均較為嫻熟。
《留下他打老蔣吧》的故事取自于真實的新聞事件。解放軍士兵、窮苦的農民作為主角走上了人民電影的大銀幕,新的人物需要新的演員類型,要求在電影表演方法和風格上做新的探索。
1948年,地處興山的東北電影制片廠置景、拍攝、制作等各方面生產狀況甚至包括演員排練條件都不夠成熟,短故事片的創作亟待解決這一問題。藝術處處長陳波兒派給演員組組長陳強演員招募以及培訓任務。陳強從佳木斯、哈爾濱、齊齊哈爾、北安等地招募了一批演員進入東影的演員組。這些演員先到東北軍政大學學習,回到“東影”后進行秧歌、舞蹈、小品、發聲等專業實踐訓練,同時學習表演理論與創作,這一批演員后來都成長為東影直至新中國電影表演的中堅力量。
《留下他打老蔣吧》的故事發生在冬天,拍攝村里的戲也正值北方的冰天雪地,為了追求空間環境的真實與人物塑造的逼真性,扮演老大爺的陳強巧用蠟燭輔助人物外形的塑造,他將燭油涂抹在胡子與眉毛上,再經過上凍,老大爺胡子眉毛都結著冰的人物造型躍然于銀幕上,于是幫助陳強從外形上成功地塑造寒冷氣候下窮苦憨直的老大爺形象。此外,陳強在語言上設計了一些符合人物性格和內心情感的口頭禪,比如每當戰士謝謝他,他總回答“沒說的沒說的”,把人物的憨直、真誠以及對人民軍隊親人般質樸的情感自然帶出。這樣的人物、這樣的語言幾乎很少出現在之前中國電影的銀幕上。再比如對人物內心的把握,老大爺的兒子死了,但是部隊要槍斃小戰士一場,他既深刻體會到喪子之痛,又真誠地表現出普通百姓的深明大義,演員對人物動作和語言的設計是踉蹌、顫抖著向前走去,并喊著“留下他打老蔣吧”。復雜的人物內心和質樸的人物情感都被印刻在人民電影故事片初創的銀幕上。
“東影”演員與工作人員的刻苦實踐與不斷嘗試,展示給觀眾一個生動的故事,老大爺與小戰士的形象真實可信,影片以“情”字推動,把握了“軍民之情”的內涵,為人民電影故事片表演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東影”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也得到廣大觀眾的回應,《留下他打老蔣吧》在軍隊和廣大根據地以露天電影的形式放映后激起人民的斗志,鼓舞著人民解放軍的士氣,起到了軍民團結一心的作用。
人民電影“是在人民自己的政權下,在黨的直接領導下,隨著黨所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發展和勝利而誕生,而成長,而壯大的;所以無論作為事業或藝術,從它誕生之日起,它就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一種‘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之后,“新興的人民電影事業與政府掌控的官辦電影業在意識形態上形成了尖銳的對峙”。機構建立、影片生產到傳播均體現出兩種電影事業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在意識形態上的鮮明反差,人民電影的生產參與到解放戰爭的全局。
而東北電影制片廠在有限的時間和電影創作條件不充足的情況下,從創作實際出發,以解放戰爭中的真實事件為故事原型,完成了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吧》。對于人民電影的價值面向、題材選擇、敘事方法、思想內容、人物塑造、表演創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嘗試與探索。此片是“東影”在短故事片上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留下他打老蔣吧》是第一部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創作完成的,體現人民電影思想和藝術價值的故事片。東北電影制片廠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后進行了不懈的藝術追求和創作探索,為新中國建立后人民電影的創作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