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政
戰國時,秦欲先吞蜀再伐楚,可秦軍入蜀需先修棧道,為避免秦修棧道引起蜀的警覺和防備,秦相張儀設計對蜀君說,秦有屙黃金的“神牛”欲贈蜀,但需蜀先修好棧道,體型龐大的“神牛”才能送去。蜀君信以為真,可棧道修好后迎來的不是“神牛”,而是秦幾十萬大軍。巴蜀魚米之鄉成了秦伐楚時秦軍的糧倉。
康熙時,書生范曉杰到書肆看書,見一枚銅錢滾來,便踩在腳下,等丟錢人走后裝進腰包。此舉被一老翁看到,詢其姓名、身份后冷笑著走開。次年,范生通過了吏部考試,被委派到江蘇常熟當縣尉。上任前需拜謁江寧巡撫湯斌,湯收了名片十日后方接見,湯曰:“書肆中一錢滾過腳尚昧”讓范生作答。范生看湯公正是書肆所遇老翁,嚇得無言以對,書吏以嘲諷的口吻替范生答曰:“官場上千金送來爾必貪。”范生更是無地自容,跪地求饒。湯公正色宣布:“范曉杰已被革職,不必到常熟上任!”范生因一枚銅錢丟了官職。
這兩個歷史典故說的都是當事人貪圖眼前微不足道的小利,損失了自己最根本的大利益。可謂“因小失大,咎由自取”。因為,吃大虧的原因是想占小便宜。
先說蜀君,對一個封建君主來說,他最根本的利益是邊防安全、政權穩固、國泰民安。可他對此并不重視,只想著人家的“神牛”。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一場“騙局”,他卻沒有看穿,即“利令智昏”也。他忘了秦對蜀的魚米之鄉早就垂涎欲滴,竟自毀防御秦軍入侵的天然屏障,主動替人家修好棧道。結果“牛”沒得到卻亡了國。用唯物史觀析之,秦統一中國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蜀亡實乃咎由自取。
談古旨在論今,從蜀君身上可看到當今落馬貪官的身影。這是因為,我國雖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民主法治建設尚不完善,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仍有不法商人的存在。為官者要搞經濟建設,就不可避免的要與商人打交道。商場如戰場,不法商人總想著通過官員的手中權,來侵吞巨額國有資產和人民的利益,使他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像蜀君那樣因私廢公的官員就成了不法商人的“獵物”,只要投其所好,或者說把他“搞定”,這個人就會慷國家之慨,按著不法商人的指令,像蜀君那樣為其搭橋鋪路,并帶著巨額國有資產,連同他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并投進不法商人預設的“陷阱”。當前反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完善我們民主法治建設,大力加強反腐力度,“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才能防止巨額國有資產遭受重大損失悲劇的發生。
再說那個范生。作為一名“國子監”的書生,一旦通過吏部考試就可圓其當官的“夢”。但要實現這個“夢”,不僅要通過文化考試,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名聲。因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國家政權對貪官都不會寬容。可范生在“書肆中一錢滾過腳尚昧”的“錄像”,預演的正是“官場上千金送來爾必貪”的場景。湯斌對范生的處分可謂客觀公正。
我們高興地看到當前我國干部聘任制度的改革“升前必審”、“任前公示”制度,又讓我們看到新版“湯斌們”的身影,不僅紀委介入,還看群眾口碑,若舉報屬實“人品不正,一票否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帶病提拔”現象。發揮人民群眾對官員的監督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人們“慎獨”精神的養成,更有利于整個民族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
總之,防止“因小失大”,就必須戒除貪欲,不義之財分文不取。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常常有陷阱”。只要不貪小便宜就不會吃大虧!同時,還需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權衡利弊的大小,不能僅僅圍繞個人利益患得患失。“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枯”,個人利益只有和國家、集體、社會、他人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有保證。因為,損害了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嚴重的要受國法制裁;即使夠不上制裁的也直接影響到個人利益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個人的名譽。如果不顧及名譽,俗云“不要臉了”,那么他“因小失大”的悲劇必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