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重溫改革、擘畫未來,著名時政評論家馬立誠所著的《歷史的拐點:中國歷朝改革變法實錄》不但論述了深化改革的方法論,還指出了歷朝改革的時代特點和難點所在。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就是延緩改革也會坐失發展的機遇。“拒絕改革……這是清廷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雷頤教授認為,清廷的命運,即由于利益的糾葛而延誤了改革,斷送了立憲的前途,結果被推翻了。北宋也是因為延誤了改革而積貧積弱下去。回顧歷史,我們或見慣了法令公布,卻并不意味著改革之路就是一片坦途。這是鄭國執政子產冒死改革的結果。在改革中,子產不回避爭議,也不壓制爭議,更不怕爭議。他認為改革就是要迎著爭議往前走。
“歷史的拐點,改革就是拐點,成功和失敗都是拐點。”正如馬立誠所言,改革開放之所以引領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在于抓住了發展機遇的關鍵拐點。趙武靈王之所以能率領著“現代化騎射部隊”解決了長期困擾趙國的胡族侵擾問題,并成為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就在于改穿“西服”,改穿“西服”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改革攻堅,必然涉及利益的調整,不在于“是非對錯”而在于“利益取舍”。如果說改革少不了非議、雜音甚至責難,“觸動利益則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也使得改革從“理當如此”的抉擇,變為一種你來我往的博弈。王莽之所以敗亡,一是因為進步的措施(凍結奴隸制度、“五均六管”之法,等等)觸及了豪強的利益,二是“疾風暴雨”式改革遭到奴隸主的抵制。所以,改革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斷,續寫了改革的魄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更沒有退路。或者說,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只能以改革的辦法去解決。“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不論圍繞著改革還有多少爭議,堅持改革、深化改革,這已是共識,是時代賦予的硬任務。我們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歷史的拐點:中國歷朝改革變法實錄》一書,不但扇面般展開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3次改革進程,還把歷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時期的改革對照起來加以比較。13個精彩的故事連綴在一起,全景式地描畫出中國改革的歷史輪廓。當下,是歷史的延續。當下的改革,與歷史的諸多改革息息相關,不論是發動時機、戰略選擇、機會把握還是難點所在,乃至改革哲學等各方面,都能從歷史的觀照中找出相應的影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做出了明確響亮的回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對于改革的歷史借鑒,或者對改革的“路徑選擇”,一是實現成功社會變革的必要條件,二是避免改革逆轉和出現顛覆性的錯誤。也就是說,《歷史的拐點:中國歷朝改革變法實錄》在于“明道”,明變革之道,明民族復興之道。具體而言,就是基于理論分析、歷史視角及全球視野,系統考察改革的發展歷程與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探討避免改革失敗,并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