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1999年,舞臺劇《媽媽咪呀》于倫敦西區的愛德華王子劇院首演,演出過后收獲掌聲無數,引大量觀眾為其瘋狂。此后,《媽媽咪呀》走出倫敦西區并征服百老匯,進而風靡全世界,直至今天,《媽媽咪呀》已經令超過六千萬的觀眾親身領略了來自縱情歌舞的欣喜若狂,雖歷經二十年仍舊風頭無兩。十年前的盛夏,同名改編電影《媽媽咪呀》初登大銀幕,在萬眾期待中溫情上映。與其說改編,不如說是一場精致的還原。與原劇作相同,電影全篇在樂觀明朗的基調中以蘇菲在結婚前夕尋找生父為線索引出了一出笑中帶淚的“尋親”故事,烘托了一個關于親情、友情、愛情的普適性要旨。在原劇作加持下,電影《媽媽咪呀》獲得極高關注,票房一路飄紅。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撇去熱鬧的歌舞場面營造的良好視覺觀感,該電影單一的敘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方式都很難稱得上是一部電影佳作的手筆,因此十年后當《媽媽咪呀2》重啟大幕登陸各大院線,關注度遠不復從前。電影主創大概明知這一點,因而起用導演歐·帕克和編劇理查德·柯蒂斯這對擅長輕喜劇和愛情片的能手組合,不但使電影成功跳脫《媽媽咪呀》對音樂劇既定場次的拘囿,還使歌舞場面的編排與調度較第一部更為精致復雜而又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來,這主要得益于非線性敘事手法的應用和去扁平化的立體人物的設計,以及承續前作,以瑞典著名樂隊ABBA的歌曲為基礎進行歌舞片段的鋪排,巧妙地將音樂與光影相結合,從而使觀眾得以享受一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歡樂。
《媽媽咪呀2》以雙線并行的敘事形式講述了蘇菲籌備旅館開幕的過程以及崇尚自由精神的唐娜如何與蘇菲的三位父親相識并生下她成為單親媽媽的經過。電影以穿插的非線性敘事方式并行地將這兩條故事線娓娓道來,使電影得以始終保持適當的節奏而不至于變得凌亂。早在電影上映之前,便有影評人將《媽媽咪呀2》的敘事手法與《教父2》做比較。《教父2》被譽為美國電影工業史上的經典之作,其獨特的敘事藝術使情節的推動和發展順理成章且扣人心弦,深受觀眾喜愛與贊譽。《教父2》采用了倒敘的方式,一方面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的艱辛奮斗之路,另一方面也以回憶的方式對第一代教父維多·柯里昂創業之艱辛進行了回望。在這一點上,《媽媽咪呀2》的確堪稱《教父2》的異曲同工之作。不過,相較于《教父2》,《媽媽咪呀2》的故事鋪排要薄弱得多,這使得《媽媽咪呀2》完全不足以同《教父2》相提并論,因而《媽媽咪呀2》在宣傳之初提出受《教父2》之啟發往往被人們質疑為營銷的噱頭。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相比于《媽媽咪呀》單一的創作思路下以單條故事主線平鋪直敘地講述一個稍顯老套的尋父故事,《媽媽咪呀2》在線索的書寫以及主題元素的整合上已經非常工整圓融,其敘事性已然豐滿得多。編劇理查德·柯蒂斯將唐娜去世后繼承旅館的蘇菲在籌劃旅館揭幕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青年唐娜的感情遭遇這兩條故事線索平行推進,以蒙太奇的方式深度刻畫了一對母女在各自空間內的心路歷程的同時,讓二人的生活仿若鏡像般交疊對應,從而營造了一股超越時空障礙的情感張力,引發觀眾強烈的精神共鳴。
《媽媽咪呀》中,唐娜是絕對的女主角,蘇菲則作為線索角色出現,發揮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媽媽咪呀2》中,蘇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主角,退去前作中青春洋溢的活潑形象,轉而成為一位支撐起旅館經營重擔的成熟女性。不過,作為女性,蘇菲也有脆弱的一面,她會為擔心不能舉辦一場盛大而完滿的開幕派對而焦急,也會為選擇守護旅館而丈夫斯凱有可能放棄同行而感到落寞,不過人前的她依舊明朗勇敢,做好了迎接一切苦難的準備。蘇菲的堅強與獨立令人動容,父親缺位,母親離世,甚至面臨即將失去摯愛的丈夫的殘酷現實。她明明是一個“孤兒”,卻仍舊甘守孤島,編織一個屬于她和母親共同的夢。蘇菲的自信樂觀,仿佛唐娜曾經的光芒的投射,令人感慨母親對其不辭勞苦的辛勤付出的同時,也不禁發出對這位母親人格魅力的贊嘆!對母親的愛與理解、對殘酷生活現實的體悟與無懼,讓蘇菲這個人物形象立體而鮮活,作為歌舞片的人物設計而言,是一個十分值得稱嘆的重要突破。
電影中,青年唐娜是一個令人驚呼的另一種存在。她青春洋溢且熱情奔放,敢于跳脫世俗的羈絆,發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留下一些回憶”的感慨后,隨即隨心而行,被美艷到不可方物的小島吸引,便堅定留下的決心,縱使那里孤僻偏遠,也在所不惜。她開放不羈,甚至有些離經叛道,在選擇男友這件事上隨意到甚至有些荒唐。不過,誠如她自己所說,她“不是那么瘋狂的女孩,至少通常不是……”她敢愛敢恨,也勇于承擔后果,面對突如其來的母親身份,她坦然并幸福地接受,獨自承擔起生育和養育孩子的責任。唐娜敢于直面自己欲望的個性使她成為一名真正的女性:不是花瓶,也不用等待被他人拯救,她自己就是自我人生的救世主。電影對唐娜的去扁平化的設計使這個人物角色充滿無窮的女性魅力,也將經歷過20世紀60至80年代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思潮洗禮的女性形象圓全地刻畫出來,顯示了電影創作者深切的歷史與人文關懷。
《媽媽咪呀2》與前作最大的相同點便是對瑞典著名搖滾樂隊ABBA從一而終的致敬。電影中青年唐娜生活的時代是20世紀70年代,那是個越戰傷痕深重、嬉皮士文化盛極而衰的承上啟下的瘋狂時代,一切思潮暗藏變化,只有性解放運動在持續燃燒。唐娜選擇男伴的輕率,以及面對獨自撫養孩子的艱難表現出的樂觀堅強,恰好反映了那個時代獨立女性的群像。業界人士稱,歌唱事業在1975年起飛的ABBA樂隊的歌曲代表了那一時期整個歐洲的流行文化。因而,無論是《媽媽咪呀》還是《媽媽咪呀2》都采用ABBA的歌曲撐起整部電影的歌舞場景便不足為奇了。
《媽媽咪呀2》的歌舞場景共選用了18首ABBA的歌唱作品進行演繹,有火熱的成名曲Waterloo
,有激情與感動并重的When
I
Kiss
The
Teacher
,有柔情哼唱的One
Of
Us
,也有同前作相同的Mamma
Mia
!和Dancing
Queen
,還有許多ABBA并不廣為世人所知,但同樣美妙動聽、情緒飽滿的歌曲,這著實令ABBA的忠實聽眾大飽耳福。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整部電影圍繞ABBA的歌曲而創作,但每一場歌舞都不是為了致敬而致敬的蹩腳之作。在導演的精心鋪排下,所有ABBA的歌曲都與電影敘事形成了完美融合,無比精準地傳達了人物內心的同時,也順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電影增添了十足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媽媽咪呀2》既是前作的承續,更是突破。其采用的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去扁平化的立體人物設計使電影很好地跳脫了歌舞片劇情單薄的窠臼,實乃一部里程碑式的優秀歌舞劇情片作品。另外,其對ABBA從一而終的謳歌,除了是對《媽媽咪呀》的致敬,更是一份關于歷史的回望,表現了電影主創人員醇厚的歷史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