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言
不久前,中國一家知名信息技術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究院,給新員工開出了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的月薪。
日本媒體并沒有太關注這家企業在日本到底研究什么,而是把焦點對準了這40萬日元的月薪——要知道,現在日本大企業給新員工開出的月薪通常在22萬日元左右,中小企業則一般在20萬日元以下。這高出了近一倍的月薪一下子令日本人震驚了。
我的一個日本朋友年近五十,在一家中等規模的日本信息技術企業擔任管理職務。他感覺這40萬日元的月薪相當高。他20年前在公司的中國分部工作過,對當時中日工資水準的差異記憶猶新。
“那時候,中國普通員工的月薪較低,跟日本的差距很大。現在中國企業能夠開出40萬日元的月薪給日本的新員工,而且遠遠超過日本的平均水平,體現了中國信息技術企業這些年飛速壯大的實力,也是基于中國國內工資水平大幅提高的情況作出的調整。”他說。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高端通訊、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日本企業開始發現,中國的研發人才已經比日本的人才貴了。
數家在華日系研發企業都告訴我,在中國,因為人工智能研發火爆,相關人才非常搶手,想用2萬元人民幣的月薪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已經有些困難了。其中一家研究所所長向我坦言,中國研發人員的工資已經比東京高出不少。
日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少都曾經在美國花大價錢雇傭過研發人才,中國研發人員的身價超過日本的情況以前幾乎沒有出現過。
中日工資水平上的逆轉目前主要發生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通訊和制藥業的研發領域。日本一般工作人員的薪資水平當然還是處于領先水平的,但是中國高端研發人才工資水平的提高應當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創新成果,推動“中國制造”和“中國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假以時日,中國的工資水平或許可在更多領域超越日本。
而尖端領域失去“工資魅力”后,“日本制造”是否會受到影響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