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興
寬容就漢語解析而言,寬者闊大也,容者容器之謂,合而用之比喻闊大的容器,其闊大之可納牧牛放羊,縱馬馳騁。
我們常以寬容用來形容人的胸襟,度量。我們常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大海不嫌川多,高山不棄塵埃。所謂寬容,就是要有宰相那樣的肚量,大海、高山般的包容性,包容別人的性格、愛好,乃至錯誤、冒犯,等等。
荀子把寬容對象局限于對資格、身份較低或年少不懂事者,他說:“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以寬容之義(《荀子》·非十二子)”。孟子則要求凡人都當有寬容的品格:“有忍,其乃濟。有容,德乃大。(《孟子》·離簍下)”。
寬容是人的性格,秉性,涵養,智慧。它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心靈的寧靜和愉悅。學會寬容、善用寬容,對己對人都有利。西漢丙吉,字少卿,魯國人,漢宣帝時任丞相。他有個駕車馬夫,生性愛酒,一次酒醉嘔吐弄臟車廂。有人主張嚴懲馬夫,逐之,丙吉不同意:“這么點小事就趕走他,別人怎么做下去呢?再說,生氣會損自己的肝脾,不值得為這一點小事而去和自己健康過不去啊!”這個車夫是邊疆人,熟悉邊疆情況,經常向丙吉提供邊疆信息。有一回,皇帝召見大臣詢問邊疆情況,百官中唯有丙吉對答如流,得到了皇帝的嘉獎。這當然要歸功于車夫所提供的信息。所以,寬容人,有利而無弊,皆大歡喜。
寬容是生活的潤滑劑,是盛夏酷暑中的涼風,善用寬容可降溫解渴,化干戈為玉帛。春秋時期,楚魏為鄰,交界處兩旁村民都愛種瓜。這年春天,天旱,魏國村民勤于澆水,瓜苗長勢比楚國的好。楚有人妒忌,夜間偷偷地將魏國的瓜苗踩壞。魏人準備以牙還牙,縣令宋耐心規勸:“以牙還牙,至多解心頭之恨,然以后呢?對方也不會善罷甘休,互為破壞,誰還能得到一個瓜的收獲呢?與其如此,還不如晚上幫他們澆水。”村民便按縣令意思辦,楚村民為之感動,知錯改過。國界兩邊村民均獲豐收,進而相安為好。楚縣令將此事上報楚王,本來楚王對魏虎視眈眈,伺機尋釁滅之,此事迫使其改變主意,主動與魏和好。魏縣令可圈可點之處在于,其聰明地運用寬容之術化解可大可小的邊疆矛盾,避免了百姓兵戎之災。
寬容是建立在以對人格的理解和尊重為基礎之上的。荀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凡人不論地位高低、貧富,都有尊嚴。寬容他人,既是維護自尊,又是尊重別人的表現,是品德操守高尚的表現。有些人在家里或公眾場合,為了一樁小事,一句無關緊要的話,一點蠅頭小利而與人喋喋不休,爭吵不止,以至大打出手,堅持不講和。對此,他還會振振有詞地說,別人冒犯其人格尊嚴在先。說穿了,他是只要別人尊重自己,而不懂得尊重別人。其結果難免無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大事變惡事,兩敗俱傷。這種人,說得白一點是,胸襟狹窄。
寬容是處理大至宏觀國家之間,小至微觀個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當然,講寬容,還是要講原則。就個人之間關系而言,寬容有一個原則,即不違背黨紀國法,為人底線。對那些違法亂紀,造謠中傷,詆毀人格,欺詐勒索,騙取錢財者,絕對不在寬容之列。
講寬容,是因為即使圣人也難免有缺點、不足,乃至錯誤。唯有寬容,才有人為你正容、糾誤。講寬容,還是因為外界常常發生與自身不相和諧,乃至對立的現象,或侵犯到自己尊嚴或利益。當然,前提是不觸及原則。面對這類現象,可以有三種方式處理。一是采取針尖對麥芒,以牙還牙,你傷我八千,我損你一萬;二是寬容待之,作冷處理,不反擊,不解釋,或退而避之。三是嚴格自律之,查找、改進自己德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免”。其本質乃高層次的寬容。
紀伯倫說過:“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寬容好處多多,利于構建社會和諧,利于個人健康長壽,利于領導者廣納良言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