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隨著中國當代與世界文學交流的日益深入,許多西方的文學理論和寫作模式開始影響國內的現當代文學創作,不僅在文學寫作上承襲西方模式,而且在文學批評方面,“形式主義”“現象學”“符號學”“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西方的文學理論也成為當下批評的主要范疇。本期熱點話題梳理闡釋古代文學和文論的當代價值,以期為當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帶來更多有益的啟示。
劉長悅《中國古典小說的歷史闡釋與當代價值》指出中國古典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和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無論是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都離不開對于古典小說敘事智慧和經驗的繼承和發展。古典小說中的諸多營養,為當下小說創作提供了頗多鏡鑒意義。李偉的《詩品真的出于人品嗎》指出“詩品出于人品”與“風格就是本人”是中西學人就文學與作者之關系提出的兩個既相通又相別的重要文論命題。后者強調的是文學風格與作家個性之間的本性關聯,此乃事實判斷;前者則在事實判斷之上,增添了“德性”的維度,牽及民族文化的自覺選擇問題,對其評判,須考慮因道德原則(永恒的)與道德規范(歷史的)之不同所帶來的歷史差異。孫濤的《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一文,以1980年代尋根文學作為范例來討論古代文論中的“蘊藉說”在當代是如何存在并發揮其作用的。尋根文學的寫作實踐昭示了古代文論在當代文學領域的復歸,而這種復歸又絕非完全的移植或者照搬,而是呈現出潛移默化的在文學創作理念上的古今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