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省區,地處西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連接著中國和東盟兩個市場,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廣西影視行業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加強同東盟國家媒體和影視機構的合作,將一批優秀的中國電視劇譯制成東盟語言并在當地國家電視臺固定時間和固定欄目播出。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例,該臺傾力打造的《中國劇場》《中國動漫》《中國電視劇》等重要影視欄目,在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東盟國家生根發芽并不斷發展壯大,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這些項目的實施,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影視合作注入了新動力,成為地方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靚麗名片,同時對東盟語言翻譯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眾所周知,影視劇是一門對聲音和畫面要求很高的藝術形式。影視劇的翻譯跟一般的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翻譯有很多相通之處,一般情況下均遵循“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但受制于影視藝術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影視劇的翻譯與一般的文學翻譯又有所不同,譯者須在原有熒屏字幕的基礎上,翻譯出其中蘊含的重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還需充分考慮到影視劇中的漢語語境、故事情節及主題等各種隨時變化的因素。
我國對包括東盟國家輸出的影視劇,一般都是譯制好的電視劇,即譯制劇。譯制劇是經過翻譯專業人員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翻譯成當地語言,請當地國家知名配音演員對口型配音并做后期制作后播出的電視劇。一方面將原語的臺詞翻譯成目的語,即當地國家語言,另一方面請當地國家知名配音演員看畫面對準口型進行配音。這個過程既包括了語言的翻譯又包括了語言的配音,是“翻譯”和“制作”的統一結合,簡稱“譯制”。翻譯是配音制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翻譯這一環節,就沒有所謂的配音制作,因此,翻譯在譯制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前文所述,影視劇翻譯與一般的文學翻譯不同,譯者除了接受書面性的原語外,還要綜合考量影視的畫面和聲音對白等因素,翻譯的效果必須同畫面和聲音對白相吻合,不能有任何偏差。從觀眾欣賞視覺的角度看,如發現譯文與畫面中配音演員的口型不一致,就會影響到他們欣賞譯制劇的心情。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影視劇的翻譯比一般的文學翻譯要求更高。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譯語通俗易懂。影視劇的對白猶如聽廣播,稍縱即逝,不像看報紙一樣可以重復看或慢慢思考,觀眾也不可能要求配音演員重復說過的話,因此譯語必須通俗易懂,一聽立刻會明白。
二是譯語必須口語化和生活化。影視劇中的語言絕大多數是人物角色之間的對話,他們的語言是口語化,是生活型的語言,句式簡潔明了,甚至有些角色的語言還充滿個性化,譯員在翻譯中除了要擺脫書面語的束縛外,還應結合劇中的情景適當融入當地語言,力求譯語的生活化和口語化。
三是譯語和口型的吻合。在譯語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譯員還需充分考慮到劇中演員對白時間的長短,視覺畫面、嘴唇的開合等因素,避免譯文與畫面中配音演員口型不一致,引起觀眾的反感。
可見,影視劇翻譯跟一般的文學翻譯等有相似性,但也有其顯著的不同點。對影視劇譯員的培養也應有所側重。
廣西作為我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省區,在推動影視文化對東盟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廣西在影視劇譯制的東盟語言翻譯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廣西區內的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都開設有東盟國家語言專業。其中,廣西民族大學現已擁有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柬埔寨語、緬甸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等7個東盟國家語言專業;廣西大學目前已開設越南語和泰國語專業,2018年增設馬來西亞語、印度尼西亞語、老撾語、緬甸語等東盟國家語言專業;廣西外國語學院開設泰國語、越南語、柬埔寨語、印度尼西亞語、緬甸語、老撾語等東盟國家語言專業。總體上看,廣西高校開設東盟國家語言專業比較齊全,加上現有的英語專業,這些語言類專業幾乎能涵蓋所有東盟國家。此外,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已陸續開設東盟國家語言翻譯碩士專業(MTI),將為廣西培養更高端的東盟語言翻譯專業人才。高校的培養客觀上拓寬了廣西影視劇翻譯人才的來源渠道,可選擇到更多更優秀的翻譯人才。
2004年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當時的翻譯絕大多數是從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借調,廣西能勝任重大活動翻譯的人才較少。廣西邀請東盟媒體和影視機構前來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甚至還找不到東盟語言的翻譯人才。廣西廣播電視臺以此為契機,率先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對原有的翻譯人才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以適應新形勢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從高校引進了一批翻譯人才。經過15年的努力,廣西廣播電視臺的東盟語言翻譯人才基本能適應新時期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要求,出色完成自治區和國家交給的重要國際傳播任務。目前廣西廣播電視臺擁有一批在區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翻譯人才隊伍,在職的22名翻譯人才中涵蓋了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緬甸語、柬埔寨語等東盟國家語言。其中,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8名,初級職稱8名,以高級職稱為引領,呈現以中青年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梯次結構。這些人才除了能完成日常節目譯制、廣播影視劇翻譯、對外聯絡翻譯等外,還勝任自治區乃至國家級領導人的外事翻譯工作。
2014年,廣西廣播電視臺率先在柬埔寨國家電視臺開設固定電視劇欄目《中國劇場》,隨后又將該模式推廣到老撾、緬甸等東盟國家。多部中國電視劇由廣西廣播電視臺譯制成當地語言并在當地國家電視臺播出,受到觀眾的歡迎。截至2018年底,廣西廣播電視臺已完成譯制中國優秀動漫近2000集、電視劇1000多集,《三國演義》《瑯琊榜》《時尚女編輯》等譯制劇受到當地觀眾熱捧。這些項目的實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周邊外交和加強對東盟國家的國際傳播建設,也鍛煉、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翻譯人才。
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廣西東盟語言影視劇翻譯人才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翻譯人才儲備不足、后繼乏人。老一輩優秀東盟語言翻譯專家有部分已經或即將離開工作崗位,能獨當一面的中青年翻譯家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與影視譯制需求嚴重脫節,新人培養周期較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影視劇翻譯的質量,也影響到廣西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做好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譯制中國優秀電視劇并在當地國家電視臺播出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做好這項工作,離不開對東盟語言影視劇翻譯人才的培養。影視劇翻譯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的、復雜的、長期的工作,需要高校、用人單位、社會力量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協調配合。主要有以下策略:
翻譯人才的培養,高校是基礎。影視行業應與高校密切配合,結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根據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影視翻譯人才的需要,結合影視劇譯制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聯合開展影視翻譯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語言知識與專業素質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搭建內容合理完整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影視譯制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發展需求。同時,加大對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主修某種東盟語言時,還應進行影視專業的培養學習,實現運用某種東盟語言解決國際影視傳播領域的實際應用問題。
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但這些人才真正要投入到實際工作中需要一定的過程。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臺結合影視譯制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需要,對翻譯人才開展系統的培養,取得了一些效果,這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1.依托國外影視機構和合作媒體提高翻譯人才的專業語言技能。目前,廣西廣播電視臺與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等東盟國家的電臺和電視臺已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雙方在人員互訪、業務培訓、交換節目、影視劇譯制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廣西廣播電視臺依托東盟國家的合作媒體,運用遠程視頻等手段對本臺的東盟語言翻譯人才進行語言交流和翻譯培訓,直接接觸對象國語言,這無疑是外語人才培養的一種最有效方法。
2.以日常節目的譯制播出和影視劇的翻譯為載體提高翻譯人才的口筆譯水平。廣西廣播電視臺下屬的北部灣之聲目前使用越南語、泰國語、老撾語、柬埔寨語、緬甸語等多個東盟國家語言對東南亞地區進行全媒體多語種傳播,每天播出外語節目5個小時,境外落地節目年播出時長約1800小時。廣西廣播電視臺翻譯人員每年還參與了大量中國電視劇的譯制,通過節目的翻譯和直播以及參與電視劇的譯制,既可提高筆譯水平又能提高口語水平。
3.以駐外工作站的歷練提高翻譯人才的實戰化能力。廣西廣播電視臺已在老撾、柬埔寨、緬甸等東盟國家設立固定的譯制站,在越南設立“同唱友誼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賽”工作站,通過定期和非定期輪派東盟語言翻譯人員進駐對象國,一方面可有效完成雙方合作項目,另一方面也提高翻譯人員的實戰化能力。
4.舉辦一系列重大活動提高翻譯人才綜合業務素質。廣西廣播電視臺每年均聯合東盟有關國家和機構共同舉辦影視劇推介會、“同唱友誼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賽、“同一個月亮·共一片愛心”跨國中秋友誼活動,還與東盟六國駐南寧總領事館舉辦友好運動會和新春聯誼等活動,通過舉辦系列重大活動把翻譯隊伍帶出國外鍛煉,提高了隊伍的外事組織協調能力和綜合業務素質。
目前,東盟國家有大批的學生到中國留學,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廣西留學的東盟留學生已超過7000人。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大部分到國內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等擔任翻譯,成為其國家與中國友好合作的橋梁。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對華友好,對中國充滿感情。此外,東盟國家的漢學家數量也較大,以越南為例,幾乎每所高校都開設有漢語課程,擁有一批漢學專家,他們已翻譯出版一系列中國經典、中國文學和當代文學作品,漢語造詣水平較高。在當前我國東盟語言翻譯人才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也可以整合這些人才,與這些留學生和東盟漢學家展開合作。據廣西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的實踐經驗,這些人也樂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應該說這是目前較為現實可行的辦法。
據有關資料統計,廣西是中國第三大僑鄉,現在海外大約有200多萬廣西籍同胞,在廣西境內則有80多萬歸僑和僑眷。廣西境內的歸僑和僑眷絕大多數都在東南亞國家生活過,熟悉對象國的風土人情、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例如,廣西廣播電視臺北部灣之聲的前身是1984年12月成立的廣西對外廣播電臺。成立之初,該臺集中了一批從越南歸來的翻譯人才,這些歸僑越南語純正,翻譯水平高。他們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對越廣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直到現在,他們還繼續發揮余熱,繼續為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力量。此外,我國有很多民營企業走向東盟,他們在當地搞產品本土化、服務本土化、人才智力本土化。在東盟國家工作多年后,他們企業中的很多人了解當地語言和文化,熟悉當地的風俗,這些人也是我們在影視劇譯制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提供語言服務和翻譯的重要力量。
綜上所述,做好面向東盟的影視劇翻譯,助力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翻譯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需要教育部門、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民間之間的密切合作,再爭取國際友人和漢學專家的支持,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面向東盟的影視翻譯人才隊伍將會出現比現在更好的狀況,更有效地履行對東盟國家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