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 嶸
馬麗娜在約會網站上認識了一名男士,該男士說他擁有碩士學位。在后來的接觸中,馬麗娜問及男子具體是什么學位,他支支吾吾,最后才吐露真相。事實上他在社區(qū)大學里待了六年,屢戰(zhàn)屢敗沒有修完學業(yè)。
美國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對撒謊等人類的欺騙行為很著迷,花了很長時間來做研究。他和幾名同事在麻省理工學院招募了一些志愿者進行一個實驗。志愿者獲取一份有20道數學題的試卷,他們被要求在五分鐘內盡可能地多答題,然后根據正確解答的多寡決定報酬的高低。
五分鐘之后,研究者告訴志愿者:“現在時間到了,請數出你的正確答案,并將你的答卷放入房間后面的碎紙機里進行粉碎,然后告訴我你答對了多少道題。”當然答卷并沒有真的被粉碎。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志愿者都在說謊,平均謊稱解答6道題,但實際上只解答4道題,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的表現都相似。
在這個實驗中,讓丹·艾瑞里最感興趣的部分是,為什么人們沒有把謊說得更大(平均只增加了2道題,而不是5道題或6道題),并且當研究者大幅度提高報酬后,志愿者都沒有提高自己說謊的程度。丹·艾瑞里說:“我們?yōu)槿藗兲峁_取大量金錢的機會,但他們只騙取一點點,因此肯定有某種東西阻止人們失去道德底線。人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誠實形象,因為大家在某種程度上將社會教導的美德內在化了。”
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貝拉·德保羅對147名成年人進行研究,發(fā)現人們平均每天會說謊一到兩次,但大多數謊言都是無害的。丹·艾瑞里說:“說謊和不誠信并不奇怪,但大多數人說謊都有個限度,大部分人說謊的程度由公眾共識下形成的社會規(guī)范所決定。”
當相親者偽造了學歷,這就超出了限度,于是馬麗娜回答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