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航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社會進入到全新的階段中,以奮進、重生主題鼓舞觀眾的勵志電影也應運而生。后來的“太陽族”,以及70年代以栗原小卷、山口百惠等演員為領軍人物的,加入了大量浪漫愛情元素的影片,為日本勵志電影增添了不同的色彩。而在當代,“日式勵志”依然沒有定型,依然在給予觀眾新鮮感。福田雄一的《我還沒有全力以赴》(2013)就為我們一窺當代日式勵志的新意提供了一個范例。
在人們的印象中,勵志敘事的主體一般都為青少年。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起始階段,有著樂觀進取、奮發向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人生也將在其付出了汗水之后有著可觀的回饋。日本勵志電影也確實喜愛用青少年的故事,來彰顯一種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例如在《五個撲水的少年》(2001)中,男生們原本只是因為傾慕女教練佐久間才加入游泳隊,結果卻在被逼上梁山的困境中不得不苦練花樣游泳,最終獲得成功;而《搖擺少女》(2004)則被認為是“撲水少年”的女生版,原本并不會樂器的女生們臨時組成了爵士樂團,不得不百折不撓地苦練琴技,最終不僅完成演出任務,她們自己也發現了爵士樂的樂趣。而這些電影的成功也說明了觀眾對這種勵志主體設置的認可。
然而,即使不考慮類型化和重復化的弊端,以青少年為主人公的勵志電影還存在一個問題。即這一類影片通常由青春靚麗,形象氣質俱佳的演員扮演主要角色,如早期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近年來的新垣結衣、二宮和也等。而這也就讓人不禁陷入思考中,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究竟是因為這些具有偶像價值的演員而喜好電影,從而接受電影的勵志話語,還是被電影的勵志主題,勵志內容吸引,進而加深其對角色扮演者的喜愛?誠然,將主人公打造為青春靚麗者,與電影對觀影群體的接受傾向,以及市場機制等方面的考慮有關,這是不應該被斷然否定的。然而如《我還沒有全力以赴》等電影則表明,并非只有外貌秀美的青少年能夠進行勵志言說,其貌不揚,甚至略顯猥瑣的中年人同樣也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勇氣和自信。
在《我還沒有全力以赴》中,主人公大黑靜雄是一個離異了的42歲中年人,和自己的父親以及17歲的女兒玲子生活在一起。由于想實現自己當漫畫家的理想,靜雄辭去了工作。然而惰性又使得他每日穿著短褲頹廢地躺在榻榻米上看球賽或玩游戲機,因為沒有固定收入,有時甚至還要去問女兒玲子要零花錢。在電影一開始,觀眾就看到了一個反面教材式的角色。為了養家糊口靜雄又找了一份在快餐店的兼職,被比自己年輕得多的店長訓斥,回到家還要被父親嫌棄。然而靜雄始終沒有放棄漫畫,他本人就有著一種熱血漫畫的沖勁,能夠連夜畫畫,為漫畫的主題和名字等絞盡腦汁。而在雜志社的編輯一而再,再而三地婉拒靜雄的稿件后,靜雄也能夠將別人的客套之詞當成是對自己的肯定而繼續不懈努力,只要是編輯提出的意見他都虛心接受。在靜雄的身邊,除了一個按部就班工作的發小宮田修,以及同在快餐店打工的問題青年事野澤秀一以外,所有人都譏笑靜雄是在瞎忙活,然而靜雄始終不肯放棄,無數次自我懷疑又無數次給自己打氣,在幾經波瀾后,終于獲得一個漫畫新人獎,取得了自己“出道”以后的階段性成功。
主人公從青少年變為中年人,為觀眾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也讓部分遠離校園時代,肩負家庭重擔,與靜雄有著類似缺點和局限的觀眾備感親切。靜雄看起來一事無成但并不意味著沒有追逐夢想的權利,對于自己的失意,他自嘲為“我只是還沒有全力以赴”,靜雄理想的人生是300歲,這使得他可以不必急于安身立命,然而人生又只能有80歲左右,這敦促著他必須專注于畫畫。也正是在靜雄的感召之下,宮田修也最終辭去白領工作開了一家面包店,挽回了自己的婚姻,而一度無所事事的野澤秀一也染黑了頭發找了一份正式工作。靜雄在改變自己人生的同時,實際上也成為好朋友的勵志導師。主人公年紀和困境的多樣化,讓觀眾感受到人在任何時候都有解決矛盾,實現理想的希望。
無獨有偶,在《南極料理人》(2009)、《盜鑰匙的方法》(2012)等日本電影中,進行振奮人心的自我救贖,自我超越的,都是或結婚生子,或踏上社會的人,相對于校園中的青少年,他們有著別樣的糾葛和瑣碎的煩惱,但都能給觀眾以希望和憧憬。
而當主人公的年齡和身份發生改變后,勵志敘事所發生的環境自然也就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前述以青少年為勵志主體的影片中,校園往往是最普遍的環境標志,如《墊底辣妹》(2015)等。而隨著電影人開始有意將影片與更多的人物定位相關聯,日式勵志開始覆蓋更多的、屬于不同階層的生活環境。例如在《百元之戀》(2014)中,百元店、料理店和拳擊場成為主人公一子與生活對抗的環境標志,而在《戀愛回旋》(2017)中,乒乓球俱樂部則成為一個匯集不同身份,不同經歷者的環境。
在《我還沒有全力以赴》中,靜雄的家,漫畫編輯部,快餐店和橄欖球場等環境都見證了靜雄擊破阻礙,向巔峰攀爬的過程。而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又會讓環境參與到節奏和情緒的放緩中,每每設置出乎人意料的場景。如在靜雄對自己的漫畫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后,他走進了一家風俗店,希望通過花錢購買性服務來慰藉自己。宿娼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狀態迷失的、不值得提倡的行為,風俗店也是一個與通常意義上的激勵、振奮無關的環境。而更出人意表的是,就在靜雄準備離開時,竟在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女兒,父女二人沉默著四目相對。靜雄這時候才知道自己為什么能一直問女兒要錢。在電影的最后,靜雄推著單車和女兒一起回家,請求女兒不要再從事這項工作,得到了女兒肯定的回答。這一匪夷所思的情節絕非為了單純地搞笑。此時主人公無疑被置于一種極為尷尬的、糟糕的環境中,觀眾在主人公這種荒誕的際遇中,得到了兩層需求的滿足,第一是精神的慰藉:主人公的人生比自己更為慘淡;第二則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心理暗示:在這樣慘淡倒霉的情況下,主人公也沒有崩潰,還有收拾人生,從頭再來的勇氣。另外,這種讓人瞠目結舌,隨后又會心一笑的設定,也是當代日式勵志避免一味保持敘事的煽動性,避免電影走向節奏激進,情緒激昂的套路的特色所決定的。畢竟,勵志電影“不是為了立即滿足人們的感情,而是要把人們的感情帶進現實生活中去起作用”,電影的“教”是要寓于“樂”中的。
沖突是戲劇必須具備的靈魂。在勵志電影中,沖突往往來自于主人公與自我的沖突,整個電影的敘事通常就是圍繞著一場自我的戰爭展開的。主人公為了達到目標,而必須完成自我超越,戰勝自己所處的困境,其間必定要經過許多挫折和打擊,如果其過程是一帆風順的,那么沖突則無從談起。而這也就導致了勵志電影中往往存在嚴肅、悲情的風格。在日本勵志電影中,這種風格比比皆是,主人公或是遭遇親人的逝世,如《天國的來信》(2005)中,安里風希失去了父親,母親遠在東京,只能和祖父相依為命;又如在《永不放棄》(2009)中的倉澤英雄也是早年就失去了父親,在母親美津江的照顧下長大;或是身體罹患疾病或是殘障,以至于突破身體的障礙就是主人公自立自強的第一步。如在《一公升的眼淚》(2005)中,木藤亞也飽受脊髓小腦變性癥的折磨,《馬拉松》(2007)中,彰太郎被發現患有自閉癥,而同時又在馬拉松上表現出過人天賦,《我要乘著輪椅飛向天空》(2012)中長谷部泰之則是在應聘前意外受傷癱瘓。而這一類電影的主人公都有著一個共性,即都沒有對生活完全失望,而是在逆境中勇敢地生活,并且收獲了來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鼓勵。主人公本身的苦痛就是深重的,其敘事也有著重塑價值觀,對觀眾發揮積極教育功能的責任。
然而在《我還沒有全力以赴》中,這種灌輸、宣傳積極價值觀的力度卻被有意減弱了,主人公并不是一個被號召學習的榜樣,而更多的是一個被調侃的對象。電影毫無悲情、沉重之感,而自始至終充滿著輕松和歡笑。如大黑靜雄在半夜去找算命先生改名,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運氣,而算命先生只是看到了靜雄身后的廣告牌而給他起了一個極為怪異的名字并一本正經地解釋了一通,而此后靜雄的漫畫真的被采用,靜雄對于自己“改運”的事深信不疑;又如靜雄半夜和朋友喝酒回到家,打開父親睡覺的門,吐在了父親的褲子上等。這些情節都令觀眾忍俊不禁。無論是迷信改名,抑或是酗酒嘔吐,電影都無意于將靜雄塑造為一個值得觀眾效仿的對象,相反,電影中處處設置“無厘頭”的情節,整體風格顯得玩世不恭,主人公的言行粗俗隨意,略顯神經質和呆傻,將喜劇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用幽默來消解沉重,用渺小來取代崇高的勵志言說并非《我還沒有全力以赴》的獨創。例如在《笑之大學》(2004)、《殿下,給點利息》(2016)、《再見金錢,前往貧困村》(2015)等電影中,主人公的奮斗故事都被包裹在喜劇的外衣中,人物的經歷都頗為荒誕不經。電影并不以主人公的事跡來震撼觀眾,而是讓忍受社會高壓的觀眾在主人公身上實現解嘲和安慰。
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勵志電影而言,它通常需要某種規范化的,能夠幫助維系社會運行的價值體系,如在自強不息和墮落放縱之間,電影勢必剔除的是后者,但在具體倡導的觀念,對主人公選擇的人生道路上,則是多元化的。在電影的最后,當靜雄意識到女兒從事風俗業是為了讓爸爸繼續畫漫畫時,按照常人的邏輯,靜雄會放棄自己不切實際的漫畫夢,回歸踏實的工作中,然而女兒的話反而堅定了靜雄繼續畫漫畫的信念。但結合整部電影來看,靜雄的行為又是自成一體,別具一格的,他的決定是符合他的思維和習慣的。可以說,電影把握住了觀眾的心理,對真實人生進行了變形,并不直接對電影中人物的行為給出價值判斷,而是讓觀眾進入到娛樂和狂歡中。
勵志題材電影可以說是日本電影中一個重要的、具有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電影類型。自二戰以來,這一類電影中不乏廣受大眾歡迎的佳作,觀眾也得以認識到或充滿溫情,或輕松詼諧的日式勵志。而在《我還沒有全力以赴》中,日本電影人又為人們展現了有別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同類影片,甚至也有別于觀眾一貫印象中勵志電影的當代日式勵志。在主人公的設定上,電影并不局限于青少年,而將中年人設為奮斗拼搏的主體,這也就導致了與主人公活動相關的環境標志的變動,同時,當代日式勵志并沒有為強調主人公努力擺脫困難,戰勝挫折的悲壯而拘泥于嚴肅、悲情的風格效果,而是在插科打諢中給予受眾娛樂的享受。毫無疑問,這極大地豐富了日式勵志的內涵,拓展了日本電影在多元化時代下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