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七年八班 楊依諾

聽說鐵西區的 1905文化創意園有個著名的犀牛市集,也聽說它每年在全國重要城市的文化街區只辦一次,它是一個城市文化品味的標志,更是一場文藝生活派對,多么難得啊!作為一個文藝少年的我,怎能錯過?晚上,我興沖沖的要求爸爸媽媽帶我一起去。
當車輛通過公鐵橋進入鐵西區,到處都是嶄新的樓房,規劃的整整齊齊,有條不紊。一片片高樓既錯落有致,又風格迥異。一座座購物中心閃耀著炫目的霓虹,向顧客發出熱情的召喚。轉角處到了一棟古老得像工廠的建筑,與周圍的建筑不是十分搭調,沈陽這么現代化城市的鬧市區怎么還會保留這樣一個破舊的地方?是不是有文化的地方都得像好好的牛仔褲上的破洞一樣,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慢慢地靠近犀牛市集的門口。越是走近它,越是覺得它就是一個大工廠,只不過生產車間變成了一個個創意小店,生產機器換成了一個個抽象雕塑,工人師傅換個新裝,搖身一變變成了行為藝術的表演者,一件件普通的手工藝品在他們手中瞬間就變得那么有品味。雖然一路走走走、吃吃吃,看看看,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但墻壁上的閥門和管道時刻地提醒著我這里曾經是多么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我甚至還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還能感受到鋼花噴涌出來的熱度,行人上下金屬樓梯發出的叮叮當當的聲音,也仿佛重現出當年勞動的場面是多么的緊張,墻上還隱隱約約的可以分辨出關于對勞動者的贊美。在這里呆久了,真的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雖然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年代。
作為改革開放同齡人的爸爸,他見證了這 40年來沈陽的發展,他熟悉沈陽的每條路和每一棟樓,他饒有興致的一邊走一邊給我講這個曾經無比輝煌又曾經銹跡斑斑的鐵西。我才知道,原來鐵西區不到 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曾經聚集了近千家工廠,擁有30多萬產業大軍。當時鐵西區的許多產品產量都是全國第一。最繁榮的時期,沈陽市 99家大中型國企中的 90家都集中在這里,這里曾經被譽為東方的“魯爾區”。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些工廠紛紛關停了,大批的工人下崗失業,留給了沈陽一個大大的包袱和難以破解的難題。后來鐵西區實施“東搬西建”,將有希望的老企業搬到地處西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老城區重新進行規劃和功能定位,招募高新、創新產業,并騰出大量土地資源重點發展第三產業,13萬下崗職工基本上實現了再就業。短短 10多年時間,就使鐵西區變成了宜居之城、生態之城、創新之城。這個 1905文化創意園就是這幾千家工業企業中的有著70多年歷史的沈陽重型機器廠的老廠區,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它已經被現代化的建筑包圍了,但它卻有幸被政府和熱愛歷史文化的市民保留了下來,它不僅僅是保留了幾棟老建筑,也保留了城市工業發展的年輪,留住了老工業基地的歷史遺跡,用文化的力量將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鐵西工業文化風景線。
我去過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巴黎、馬德里、巴塞羅那、法蘭克福、羅馬,北京、上海,每個城市都有吸引我的地方,每個城市都有它特殊的歷史印記。城市的真正的魅力源自于歷史底蘊,對于沈陽來說,工業歷史的厚重,為整座城市注入了與眾不同的基因,也使得沈陽成為一座“特殊”的城市,小小的 1905文化創意園不僅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也見證了一座老工業城市改革開放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