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昭/黑龍江省大慶市書畫院
什么是平面呢?這是相對于立體來說的。在過去的西方油畫創作過程中,畫家們都追求立體化,他們會利用透視或者光影等創作手段來制作出一種立體的三維效果,使得畫面更加具有逼真的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的審美觀念也在逐漸的改變著,這使許多作家認識到,如果一味的追求作品的立體化效果反而會使想要傳遞的情感受到束縛,于是創作者們逐漸嘗試著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跳出這種約束。在作品表面上的效果則會更加注意使用平鋪的色彩和圖案手法,不去過于重視體積感與透視感,逐漸減弱畫面上圖案的明暗對比以此來盡可能減弱畫面的縱深性,使創作出的作品可以呈現出一種偏平的視覺效果,并且還能夠有一定的裝飾性。
首先,就是在構圖上,所有呈現的物象都是處于一個平面內的并且盡最大的能力去掉不必要的東西;其次,從造型上來說,對于描畫的事物只是進行細節的刻畫和所展現的整體效果,不會對于客觀的事物進行過于細致的描繪,在作品中展現的是強烈的主觀意識;最后,從結構上說,是根據作者的自身感受進行安排與分析的,不會受到視角和光源的限制、影響,追求色彩的單純化與形象化。
吳冠中先生是林風眠大師的徒弟,他一直提倡中西結合的繪畫方式。吳先生創作出了許多作品,例如《瓜藤》,其作品色彩鮮艷且純粹筆觸并不是十分細致,采取的繪畫手法是大塊的平涂,讓人看了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吳先生平面化的創作方法也展現開來,到了晚年更是將平面化畫法運用到了極致。吳先生運用中西結合的思想并通過寫意性的融入,豐富了油畫的語言,為后來的油畫創作產生的巨大的影響。
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美國與英國興起了波普藝術—一種視覺上的藝術風格,主要是通過一些極有沖擊力、夸張等的形象來傳遞作者情感。在1985年,羅申伯藝術家在中國進行了展覽,給當時的畫家們帶來了極大的觸動。我國畫家魏光慶便是波普風格的推崇者,他的作品只是選用簡單、沒有縱深感的來當做背景,然后用單色來進行平涂,色塊與色塊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創作出的畫面更像是宣傳畫,例如他的作品《增廣賢文》,在這幅畫中為了展現出他對傳統道德觀的批判與不認同,它采用了大面積的紅墻作為畫面的主色調,用紅磚與黑線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來達到極致的平面化效果。
近些年來我國的油畫創作發生了巨大的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藝術已經從原來的單一化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很多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利用平涂的方法進行繪畫創作,不僅能夠很好的作者情感表現出來還能是畫面變得通俗易懂。
現代的油畫創作由最開始的效仿西方油畫風格到現在的自主發展、多元化趨勢,尤其是平面化畫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青睞,這種趨勢與現代的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思維方式變化有著很大的關系。現代油畫創作平面化特點在各個時期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有其當代的本土氣息。
從20世紀80年代到如今快速發展的現代,中國的藝術市場,幾乎一大半都被平面化油畫所占據,這充分體現了平面化油畫的市場作用和價值。平面化油畫也成為了我國現代繪畫創作語言的主要形式之一。伴隨著我國日漸成熟的繪畫藝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都喜歡在創作中追求一種隨意、自由、開放的感覺,在一階段也產生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平面化油畫作品,像潑皮藝術、新表現藝術與新生代藝術等等代表中國特色的藝術。
在發展過程中平面化的繪畫語言對數字信息不像傳統繪畫一樣對其排斥,更多的是相互之間的利用,尤其是在電腦圖像處理技術這一方面被很多當代藝術家運用在油畫創作中,但這種機械文明僅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工具而已。對于成長于中國當代的新興藝術家,他們面對此時社會的變遷,信息化與網絡化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越來越大,他們追尋途徑去釋放、去舒緩這種生活所帶來的壓力,繪畫語言的平面化這種簡潔的并且帶有視覺沖擊力的繪畫形式就是一種途徑。
不能否定的是,中國的現代油畫創作形式的平面化傾向,但這也是繪畫藝術家們對于構建自身獨特藝術語言的一種追求與探索。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求新、求變”也是藝術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