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靜/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當前,對外漢語教學正蓬勃發展。然而,漢語并非簡單易學,量詞便是其中的難點之一。量詞是一種計量單位,可分為表示人、事物單位的名量詞和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動量詞。泰語中存在量詞,但其用法與漢語量詞并不完全相同,故泰國學習者需注意兩種語言量詞用法的差異。對母語者來說,量詞大多是下意識習得的;而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漢語的表量方式是什么樣的結構,與自己的母語有何區別,這是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二語初學者因不熟悉漢語量詞的用法,難免會出現偏誤,如量詞位置錯誤、遺漏量詞等。
人類語言的共性決定了語言中表量方式的存在。漢語中最常使用的表量結構是“數詞+量詞+名詞”。數詞表數目或次序,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因篇幅有限,本文將研究內容限定:表量結構集中討論數量名結構,其中數詞限于基數詞,量詞限于名量詞。文章基于漢語和泰語表量結構的共時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從而使泰語背景的學生能更快地掌握漢語表量形式,減少結構上的偏誤,同時也希望給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思路。
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表量結構是數詞和量詞構成數量短語以修飾名詞,表現為“數詞+量詞+名詞”結構,如:一塊布、八個梨。同時,現代漢語還存在另一種結構,即“名詞+數詞+量詞”。然而,兩種形式的使用條件卻不同。胡附(1984)認為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使用后一結構:第一種情況是用于列舉事物,例如:我買了土豆三斤,青菜一斤;第二種情況是用于加強語氣,例如:不自首,你只有死路一條!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說話人通過數量后置的方式強調名詞,以標示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別,這種句子通常帶有說話人主觀的感情色彩。除以上兩種情況外,儲澤祥(2001)認為還有第三種情況,即說話人是為了凸顯數量,暗示聽話人要抓住這個焦點所突出的信息,如:小毛孩兒一個;老太婆一個。
泰語和漢語同屬漢藏語系,皆為SVO型語言,但漢語修飾成分置于中心語之前,而泰語則置于中心語之后。
1、泰語的表量結構
由于泰語修飾成分置于中心語之后,故泰語的數量名結構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1)“名詞+數詞+量詞”結構。例如:
[lu?k41n??21khon33]
孩子 一 個 一個孩子
[lu?k41s???14khon33]
孩子 兩 個 兩個孩子
在此結構中,數詞可為任一基數詞,表確定的量。
(2)“名詞+量詞+數詞”結構。例如:
[lu?k41khon33n??21]
孩子 個 一 某一個孩子
[lu?k41khon33dia?w33]
孩子 個 一 一個孩子
該結構中數詞僅限于數詞“一 ”([n??21] 和[dia?w33])。 其 中“[n??21]”表示“某一”的意思,表示說話者無指定的事物;“[dia?w33]”表示真值義的“一”。
2、泰語數詞“一”的兩種形式和用法
泰語中表示“一”的概念,有兩種不同的寫法,即“[n??21](一 )”和“[dia?w33](一 )”,二者形式及用法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①數詞“[n??21]”的用法
數詞“[n??21]”與量詞組合,單說的時候要把量詞放在“[n??21]”之前 ,如 :“[khon33][ n??21] ( 人 一 )”、“[tu?a33][ n??21]( 個 一 )”等;若 要強調基數詞“[n??21]”,則必須把數詞“[n??21]”前置,如“[n??21] [khon33](一人)”、“[n??21] [wan33](一天)”等。
②數詞“[dia?w33]”的用法
“[dia?w33]”與“[n??21]”都表示“一”的概念,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例如:
[lu?k41khon33dia?w33]
孩子 個 一 一個孩子
*[lu?k41dia?w33khon33] (* 表 示 不成立)
孩子 一 個 一個孩子[lu?k41n??21khon33]
孩子 一 個 一個孩子
以上例子可看出“[dia?w33]”不能出現在量詞之前,只能出現在量詞之后;“[n??21]”既可出現在量詞之前,又出現在量詞之后,但意義有所不同:[n??21]在前而量詞在后時是表真值義的數詞“一”,強調數量;而后面的[n??21]是非真值義的數詞“一”,是“某一”的意思。
通過前文敘述,我們對漢語、泰語表量結構總結如下:
語言遷移由美國拉多于1957提出,指在二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利用母語有關規則的一種現象,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母語規則對學習者學習目的語有利,而負遷移則正好相反。由于母語規則的慣性,學習者在剛學習二語時難以避免母語的影響。因未掌握漢語量詞的規則,母語負遷移現象在初學者身上時常發生。
對比漢泰兩種語言的表量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不同。首先是泰語的常用表量結構順序與漢語不一致,泰國學生受到母語的影響而說出“書一本”或“書本一”這樣的句子。其次,泰語表示“一”概念的形式共有[dia?w33]與[n??21]兩種,但兩者與量詞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別,即[dia?w33]不能出現在量詞前,只能出現在量詞后,而[n??21]則前后皆可,但意義有所不同。受母語規則的影響,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表量方式時出現的偏誤集中體現在第一種結構,即“名詞+數詞+量詞”。漢語中的這一結構使用條件受限,而泰語中這一結構卻是最常用的。因對這一表量結構的適用規則不明確,泰國學生在不恰當的時候使用不正確的結構從而造成偏誤。
無論是何種背景的學生,教師都是學生漢語量詞習得的重要資源。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從二語習得的角度出發進行量詞研究,在教授學生數量名結構時應注意數量短語修飾名詞以達到交際的精確度這一共性。
針對泰國學生,教師除了講授語言的共性之外,還應明確告訴學生漢語里表示“一”概念的量詞僅有一個,并沒有“名+量+數”這一形式。只有明確了漢泰語言中表量結構的差異,泰國學生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避免因結構上的混淆引起不必要的偏誤。面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如果教師能夠對兩種語言進行較好地比較,利用其相似之處,強調其不同之處,進行國別化的分析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量詞習得的效果將會大大提高。
學習新的一門語言,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師的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利用學習母語或其他二語時獲得的技能,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其中的差異,對于母語或其它二語與漢語類似的地方應借鑒運用,但對于其不同的地方應強化記憶、練習,減少母語負遷移。同時,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應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除了課堂學習之外更要在漢語的大環境下習得量詞。
人類語言的共性決定了所有語言中表量方式的存在。但在共性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到學生母語的差異,立足于知識點對學生母語進行國別化分析,教學時針對不同的母語背景學習者進行有目的性的指導,有助于學生減少偏誤,增進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提升其漢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