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捷敏/蘇州大學文學院
語文學科的情境教學法從英語學科“情景教學”引申而來。李吉林運用藝術手段的借鑒,將這一方法運用到閱讀教學,開辟了情境教學法“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的六條途徑。
情境教學法將古詩文凝練的文字直觀化,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古詩文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多條途徑的創設,帶領學生多感官結合,進行著“審美鑒賞與創造”。其中“以語言描繪情境”,完成了學生由“看”到“說”的轉化,提高了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維度的素養。在整個過程中,完成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可以說,情境教學法是可以“四位一體”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
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筆者結合《蜀相》的教學實例,小述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文中的運用。
教學實錄
(1)《春夜喜雨》導入。“花重錦官城”與“錦官城外柏森森”相連接。
PPT圖片:柏森森的武侯祠一角。學生體會莊嚴、肅穆感。
(2)《蜀相》與《絕句》的景色對比。“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讀這兩首詩,心情有區別嘛。
生:有。《絕句》安閑自適,《蜀相》卻沒那么開心。
師:為什么同寫鳴叫動聽的黃鸝,同寫翠綠的樹與草,會有這樣心情上的區別。
生:“自”和“空”。……
師:這就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作手法。
(3)諸葛亮生平,感受其功勛卓著:視頻與對聯簡介諸葛亮生平。
(4)“淚滿襟”與“沉郁頓挫”。
師:有人說杜甫的詩歌苦,學到現在,結合詩句你們讀到了哪些苦?
生:(指導下得出)
武侯祠景苦——武侯祠內美景無人欣賞;武侯本人苦——諸葛亮本人的壯志未酬;武侯生平苦——諸葛亮的卓著功勛與死后祠堂顯有人問津;天下士人苦——像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之苦;“英雄”包括杜甫本人與天下士人。
(5)朗讀體會。《蜀相》示例朗讀;教師指導下學生朗讀練及展示。讀出《蜀相》的苦,與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
(6)諸葛亮的功績與“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對比感悟。哪些“英雄”的“淚滿襟”。
本課例綜合利用了情境教學法,首先是直觀情境的導入,由美入境。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武侯祠,結合詩歌的語言進行分析,帶領學生體會武侯祠的肅穆與寂寥的同時,喚醒學生對于詩歌語言的直觀感知。接著,綜合利用語言情境,以境啟情。本課首先在文字層面進行情境創設,通過“對比”感受同一詩人的作品在不同情境語言中“情”的區別,體會到《蜀相》營造的獨特意境。然后通過簡短的視頻在視聽層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諸葛亮本人的崇敬。繼而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理解,拓展人文內涵。
最后,建立全文理解的基礎上,品讀情境,以情促學。學生通過優秀的朗讀作品,結合自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從聽覺上再一次強化了對于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更好地體會杜甫詩歌情感的沉郁頓挫。
第一,可以利用傳統的誦讀法。本文課例也運用了誦讀法,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借鑒。學生通過語音、語調從直觀上感受古詩文的韻律美,加強對詩歌的記憶。在誦讀中,學生形成對詩歌情境的自我感知,形成自己的情境構造能力。然而,學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所以教師需要做好誦讀的基礎上做好引導工作。第二,重視“情”與“境”的分析。誦讀本質上是就是一種“情境”引導。情境教學法很多時候是將言語轉化為可感知的圖片構成的“境”。這個“境”與詩歌的“境”本身是有區別的。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繼續通過對語言本身的品位,去體會語言的真正含義,從而正確感受“情”的內涵。第三,在情境中豐富學生的語言與文化積累。被選入教材中的古詩文,基本上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它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包含現代語文要求的“工具”與“人文”的雙重內涵。教師需要結合情境,培養學生的積累意識。體裁角度,不同的詩歌體裁有不同的特點,了解其發展過程,就是在了解中華文化的源流。文本角度,古詩文中有大量需要學生理解與積累的文言現象,培養學生的積累意識,學生才能在課外閱讀中更好地完成對情境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總之,作為新手教師,我們還是需要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促進教學水平的實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