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駿/五邑大學文學院
初中生的思維整體結構基本形成并趨于穩定,其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和自我監控能力都顯著提高,其抽象思維能力也迅速發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在交流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初中生處在一個變化的階段,其思維的發展尤為明顯。他們的智力因素及認知結構、思維過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一,青少年的抽象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都有較快的發展,思維的整體結構基本形成并趨于穩定;第二,思維的創造性日益增強,對閱讀文學作品表現出極大興趣;第三,思維的深刻性日益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與再現朝著形象且理性的方向發展。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將其兩者有機統一是語文課程的要求,實際上語文課程的統一也是語言與思維的辯證統一。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特殊性和豐富性。
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與思維、聽說讀寫的關系上。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性,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學科所特有的功能。人們運用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語文的理解和表達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也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師要不斷的通過訓練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從而推動他們的思維發展。
豐富性體現在語文發展思維的直接材料是由文字、語言、片段及文章構成的,這些都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讀者通過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而發展自己的思維。語文課程中就包含其中的思維類型和思維方式,所以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素材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典范。
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具體的教學手段,具體的教學手段如下:第一,情景表演再現文本,培養創造思維。將文本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于課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他們會因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認知而產生不同的期待視野。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這將是一個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第二,反復朗讀感知文本,培養形象思維。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感,在帶入感情的朗讀時幫助學生強化記憶、陶冶性情,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通過反復朗誦整體感知文本,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第三,對話交流,培養邏輯思維。針對不同閱讀材料,教師要結合具體閱讀教學的情境,根據教學的重難點、疑點及不確定點,巧妙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創造真正的有效對話,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要結合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打破其固有的消極的思維定勢,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具體可體現為:第一,善用例子,引導思維遷移。語文教師在運用教材時應有自己的思考,要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接受的內容,要使知識的講解更適應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遷移,能夠舉一反三,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等各種思維能力。第二,鼓勵大膽質疑。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這不僅有利于突破以往的思維定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一,要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興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中提到了:“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指導思維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閱讀與寫作,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閱讀目標和定位,根據興趣有針對性、有區別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因為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在閱讀中的個體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可采用分層遞進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學情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然后分層施教,課堂結束后要做到及時反饋、分層評價、矯正和調節,從而再次確立新的閱讀教學目標。這使思維發展水平高的同學能有所提高,思維發展水平較低的同學也能更大的發展空間。第三,提倡個性化思維和閱讀。不同的學生會對同一文本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尊重不同,在他們已有的基礎上設置不同的個性化目標、問題,加以正確的引導,注重學生思考、表達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批判和思辨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開發智力,發展思維,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理解事物和認知世界的能力。而初中閱讀教學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雙向過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思維的發展,采取有效的途徑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