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辰宇/濟寧育才中學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載:“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為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我們由此可以發現西漢御史大夫的角色在西漢后期發生了重要轉變。前輩學者由此出發,主要剖析考辨了御史大夫的職掌和御史大夫與丞相的關系。但他們主要側重于相關史事的勾勒與重建,對于西漢御史大夫角色轉變的原因并沒有過多的討論。筆者擬由此出發,略陳管見,以期得到方家指教。
“三公”名稱的起源大抵可見于西周時期,《尚書·周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據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公”最初即指輔佐國君的最高軍政長官。但《周禮》中對于“三公”的概念則較為模糊,也并沒有《周官》《漢書》中提到的輔佐國君的職能,而且還出現了“司徒、司馬、司空”的說法。但是《周禮》中的三公只是巡行教化,禮賓賢能,與西周公的實際地位不相符合。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先秦時期并無確切的“三公”制,所謂的“三公”制只是一種制度構想,并沒有真正落實到政治實踐當中去。而與秦朝漢初三公九卿制度密切相關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僚體制,由于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西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伴隨著兼并戰爭的日益擴大化,諸侯國領土也不斷擴大,各國急需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順應戰爭的需求,于是在中央由丞相統領百官、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以此為基礎的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舊有的貴族政治。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立的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大體源于此。
西漢御史大夫逐漸轉變為三公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武帝時期“內廷”的出現。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者中,御史大夫具有丞相和太尉不具備的特殊地位,縱觀西漢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御史大夫與皇帝聯系密切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帝決策。漢初七國之亂爆發時,各侯國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由此可見漢初御史大夫在朝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學者借助漢簡文書傳達過程的研究,指出御史大夫是連接宮廷和外朝的紐帶。但是,在西漢中期御史大夫職掌出現了外移的趨勢,即“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而作為“秩千石”的御史大夫,自然就不屬于中朝官之列,可以說從這時起,御史大夫作為皇帝“家臣”特性逐漸淡化,參與朝政的決策權逐漸轉移到“中朝”,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基本成為決策的執行機構。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雖然武帝時期御史大夫變成了“外朝”官,但鑒于其長期以來與皇室的密切關系,其在整個國家行政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武帝托孤時,“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桑弘羊作為御史大夫,能被武帝信任,一方面是桑弘羊個人能力突出,得到武帝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御史大夫此時尚屬于游離于內外朝之間的一種狀態。應該說“中朝”的出現對御史大夫職掌的變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與霍光權利斗爭的失敗,應該是御史大夫徹底成為外朝官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左將軍安陽侯桀、票騎將軍桑樂侯安、御史大夫弘羊皆數以邪枉干輔政,大將軍不聽,而懷怨望,與燕王通謀……伏兵殺大將軍光,征立燕王為天子,大逆毋道……皆已伏誅”。桑弘羊等人被誅,大權盡歸霍光。之后,御史大夫的辦公場所由皇帝居住的未央宮內的御史大夫寺遷至丞相府對面,并改稱御史府,御史府的外遷是其外朝官化的標志。
真正對御史大夫向三公轉變起到決定作用的是西漢后期政局的變化。西漢王朝發展百余年,社會各個方面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日常事務的繁多使丞相無法像以前一樣高效地處理政務。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何武為九卿,建言:‘古者民樸事約,國之輔佐必得賢圣,然猶則天三光,備三公官,各有分職。今末俗之弊,政事煩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廢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職授政,以考功效’”。可見西漢后期何武諫言設立三公官是因為西漢末期社會積弊較多,丞相負擔較重,因此設“三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哀帝“[建平]二年春三月,罷大司空,復御史大夫”。直到彭宣任御史大夫時,才再一次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御史大夫轉變的曲折性,而這也恰恰是西漢后期復古思潮和政局不穩的一種體現。
對御史大夫向大司空轉變的另一巨大推動力是西漢中后期政治儒學化的泛濫。西漢中后期以后,講求天人感應。丞相有“燮理陰陽”之職責,因此漢儒附會先秦三公學說,認為“國之輔佐必得賢圣,然猶則天三光,備三公官,各有分職”。元帝反對漢宣帝提出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之法而重用儒生,這就為后來“三公”的設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西漢后期,從元帝起,災禍就連年不斷,一直持續到西漢滅亡,災禍包括水災、旱災、蟲災等,極大影響了社會安定,民變四起,所以西漢的儒生重提西周時期的“三公”,標榜西周,以其為楷模,希望消弭天災、人禍,維護王朝統治,同時也順應了朝廷尊儒潮流。于是,具有家國雙重屬性的御史大夫的重要性被谷永重提。他上疏說“御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非庸材所能堪”。?這一番上述為日后御史大夫轉變為大司空埋下了伏筆,由于御史大夫“非庸材所能堪”,“三公”官也是輔佐國家的“賢圣”,所以讓御史大夫擔任大司空也就合情合理。
此外,有學者在論及三公制形成的原因的時候認為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相權的矛盾逐漸激化導致的。?這一說法其實不甚合理,茲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訂補部分人物如下:
分期 皇帝任職者任前職位在任時間(公元前)去職原因西漢初期文帝劉恒張蒼淮南相 180—176 遷丞相景帝劉啟晁錯左內史 155—154 腰斬西漢中期武帝劉徹公孫弘左內史 126-124 遷丞相兒寬左內史 110—102 卒于位昭帝劉弗陵桑弘羊搜粟都尉87—80坐謀反誅蔡義 少府 75—74 遷丞相宣帝劉詢丙吉太子太傅67—59遷丞相杜延年西河太守 55—52以病賜安車駟馬免西漢后期元帝劉奭匡衡光祿勛 37—36 遷丞相成帝劉驁何武廷尉8—7(司空)免職哀帝劉欣朱博京兆尹 6—5 遷丞相平帝劉衎王崇右將軍 2—公元2 病免
根據上表御史大夫任職變遷,可以發現擔任過御史大夫一職,一般都會升任為丞相,如果御史大夫視為平衡君相權矛盾而設立的話,那么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狀況呢?可見并不存在“分割相權”的問題,即使是在昭帝中朝制度設立后也不存在相權被剝奪的情況,雖然整個西漢王朝君權有在不斷加強,但我們現在并無法得出其是因為“分割相權、平衡矛盾”而設立的。御史大夫雖溝通內廷和外朝,但自身制約相權的能力也有限,因此讓御史大夫轉變為大司空去平衡君相權之間的矛盾是不切實際的。
綜上所述,西漢御史大夫向三公的轉變反映了三公學說由一種制度構想向政治實體的轉變。其一方面受到武帝時期的中朝制度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昭帝時期霍光誅殺桑弘羊等人有關。但由于西漢后期時局發生巨大變化,政治儒學化思潮的泛濫,御史大夫最終向大司空轉變。西漢御史大夫作為溝通皇室與宮廷的紐帶,在西漢政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最終的外朝官化,使其逐漸喪失了內臣的身份屬性。西漢御史大夫轉變為大司空,標志著作為政治實體的三公制度正式形成,其雖在西漢存在時間較短,但經過王莽新朝的完善,最終在東漢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三公制度,成為東漢一朝中央官制的重要內容,對其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其先乃系家庭之私仆,猶留有往昔封建貴族時代之遺型,”最終“漸變為國家朝廷之大僚焉”。
注釋:
①相關研究主要有:張金龍.御史大夫職掌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王勇華.秦漢御史大夫的職能[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侯旭東.西漢御史大夫寺位置的變遷:兼論御史大夫的職掌[J].中華文史論叢 ,2015(1);林劍鳴.秦漢時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漢簡解讀筆記[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日]大庭脩.元康五年詔書冊的復原和御史大夫的業務[J].林蘇,譯.齊魯學刊,1988(2);王惠英.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丞相與御史大夫的關系[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②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第四章《秦漢三公九卿制度談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7.
③王慧英.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丞相與御史大夫的關系[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82.
④漢書·卷77《劉輔傳》(顏師古引孟康言)[M].北京:中華書局,1962:3253.⑤《漢書》卷68《霍光傳》,第2932頁。⑥《漢書》卷7《昭帝紀》,第226-227頁。⑦侯旭東.西漢御史大夫寺位置的變遷:兼論御史大夫的職掌[J].中華文史論叢 ,2015(1):167~197.
⑧《漢書》卷 83《朱博傳》,第 3404-3405頁。
⑨《漢書》卷11《哀帝紀》,第339頁。
⑩《漢書》卷83《朱博傳》,第3404頁。
?《漢書》卷83《薛宣傳》,第3391頁。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第四章《秦漢三公九卿制度微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4~118.
?錢穆.秦漢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