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嬌霞 唐 婧 陳鑫媛 陳芳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1)全域旅游成為打造我國旅游升級版的重要戰略平臺。在鄉村振興的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必須從景點開發模式轉變為全域旅游模式。為此,2015年1月在江西南昌召開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李金早局長又提出了新形勢下指導旅游發展的“515戰略”。這一頂層設計為衡陽市全域旅游強市建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根本路徑。(2)湖南“旅游強省”戰略助力衡陽旅游業發展。旅游業己經發展成為湖南具有支柱性地位的產業,旅游產業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黃金機遇期。如何建設旅游強市已成為湖南省各市面臨的重要實踐命題。當前,湖南旅游業已經進入轉了型升級、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旅游產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旅游強省目標的指引下,旅游強市的建設已經成為很多市州面臨的重要實踐命題。根據2012年頒布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關于建設旅游強省的決定》和2015年發布的《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2016年衡陽市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加快建設旅游強市的決定》,建設旅游強市是衡陽市委、市政府結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這必將為衡陽旅游產業的轉型提質提供良好的大環境和新空間。(3)“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全域旅游發展帶來新理念。全民休閑時代、沿海時代、長江經濟一體化時代、高鐵時代和文化時代五大時代背景對衡陽旅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目標既是農村的未來發展目標,也是目前衡陽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衡陽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產業效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衡陽要加快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實現從農業大市向鄉村旅游強市的跨越式轉變,政府、旅游行業及旅游企業都需要進一步理清思路,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各種制約因素和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
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影響衡陽市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從開始的資金缺口轉變為環境缺口,包括生態環境、政治環境和行政環境及行業管理。目前衡陽旅游在發展環境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1)旅游資源開發不均衡。當前,衡陽市旅游業發展的資源主要是自然資源。但對生態景觀的宣傳和開發遠不及地貌資源。在文化開發方面,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沒有開發出具有特色的“雁城文化”。(2)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消費的快速增長,一些景點導游態度惡劣,強制旅游者購買產品,店主出售假貨,嚴重影響消費者對衡陽旅游景點的印象,導致這些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從業者低素質,一些景點特別是知名旅游地,雖然有美麗的風景,如果不匹配與良好的服務也是徒勞的,因此,加強對員工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對旅游業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3)旅游地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許多旅游地,特別是農村的基礎配套不完善,交通網絡欠發達。許多旅游地公共設施平常缺乏工作人員管理,壞了無人修理;公路準入條件需改善,旅游景區的可訪問性不高;有些景區缺少咨詢服務中心,甚至沒有。(4)旅游品牌缺乏影響力。衡陽旅游地眾多,但真正知名的卻很少,缺乏創新的旅游品牌建設,許多旅游品牌,找不到自己的特點,在同一類型的風景區很難脫穎而出。(5)缺少系統的旅游規劃。一是對舊旅游景點的破壞,缺少特殊管理人才,以及不合理、不完善的規劃,旅游資源開發濫采濫伐。二是新旅游業的破壞性發展,缺乏具體。三是許多地區特別是落后地區開發不到位。(6)相關體制機制發展不到位。各級政府對旅游的所發揮的行政管理職能還不夠,特別是鄉村旅游相關管理措施欠缺。旅游執法,旅游投訴工作開展不到位。
(1)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一是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培育田園藝術景觀等創意旅游,鼓勵發展具有旅游價值的家庭農場、創意農業、家庭牧場、會展農業、眾籌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建立農業,工業,服務業產業融合發展的休閑美麗鄉村。大力建造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公園,發展“森林家庭”和“森林城鎮”。科學靈活地利用水利工程,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水上旅游。二是促進旅游和技術、文化、教育、體育和衛生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項目、科技場所、科研設施和其他發展技術旅游。發展紅色旅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發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等紅色旅游。科學使用古老的村莊,文物和藝術博物館、紀念館、遺址博物館、美術館,大力開展文化旅游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體驗旅游。加快發展衛生旅游,如高端醫療、中醫藥、康復、衛生保健、衛生保健等。開發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在城市購物中心建設開發區閑置空間、體育場館、體育休閑等特色城市,打造美麗的旅游綜合體。(2)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滿意度。深入挖掘各類文化,如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在開發的同時振興中國傳統工藝,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質量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衡陽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要以游客評價為主,定期與不定期通過各種渠道調查游客滿意度,改善服務質量,推出服務質量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滿意度。(3)加強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加快新建或升級區域機場。改善公路準入條件,提高旅游景區的可訪問性,在公路沿線的省、公路沿線增設觀景臺、公路服務區等設施,公路服務區在綜合改造升級中設置交通、旅游、生態等服務場所,改善城鄉公共廁所無人管問題,根據當地條件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政積極開展旅游服務志愿活動,設立旅游志愿服務工作站,各旅游地提供旅游地參觀介紹,文明督導,應急服務,信息咨詢等志愿服務。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信息網絡變得很重要,有些比較偏僻的旅游地信號較弱,所以旅游地要實現全面覆蓋通信信號,免費Wi-Fi,主要旅游消費實現在線預訂,在線支付,主要旅游區實現電子咨詢,智能導航等智能服務系統。(4)規范和完善導游標志制度,提高導游服務質量。建立科學合理的布局,明確旅游指導系統,并根據國家標準使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和權益保護,貫徹實施導游工資和社會保險制度,明確企業和導游的相應權利和義務,以促進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高導游服務水平。開展導游培訓,建立導游服務網絡平臺,有效提升導游服務質量。(5)加強資源環境保護,促進整個地區的環境改善。依法保護著名的風景城市城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加強傳統文化,自然風景等資源的保護,規劃和建設控制嚴格,大力宣傳和傳承傳統文化。積極開展主要旅游景觀整治,進行生態化處理和垃圾污水無害化,全面優化旅游環境。旅游環境是旅游發展的生命線。改善旅游的軟環境,樹立精神文明的形象,關鍵在政府,只要旅游局、工商局、公共安全、園林、城市管理和政府部門改善行政管理水平,提執法力度,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旅游軟環境將得到改善。(6)大力發展旅游扶貧和旅游富民。大力實行農村旅游扶貧項目,健全完善“風景帶村,能人帶戶”的旅游扶貧模式。通過家庭住宿設施升級,安排就業、定點采購、運輸旅客、培訓、指導和建立農副產品銷售區等方式,增加貧困村資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