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冰
(中國傳媒大學 戲劇影視學院,北京 100024)
《黑天鵝》 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主演的驚悚心理類型電影。該片獲得了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摘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娜塔莉·波特曼在片中飾演一名芭蕾舞演員Nina,她在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嚴厲的管教下,成長為一名優秀、嚴謹、幾近完美的芭蕾舞者,心地善良卻又脆弱敏感。在舞團為舞劇《天鵝湖》選拔“天鵝皇后”的過程中,她的老師Thomas說她雖然舞蹈功底扎實,舞步毫無瑕疵,卻缺少屬于“黑天鵝”的激情與誘惑性,如果只是選“白天鵝”的角色,那一定非她莫屬。但是Nina不想失去這個機會,決定用自己性別上的魅力與優勢去做最后的爭取。Thomas故意“強吻”Nina的同時,看到了Nina身上屬于“黑天鵝”的邪惡影子。隨后,在外界的各種刺激與誘導下,Nina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負擔,最終導致人格分裂,但她卻從中尋找到了內心中成熟的“黑天鵝”,突破了自我,實現了“白天鵝”與“黑天鵝”真正的融合。
女主人公Nina的成長與內心變化,及其精神的崩潰、扭曲,是這部作品中最突出的藝術特點,而襯托出這一特點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全片在色彩上的運用。黑色、白色、紅色、灰色以及粉色使影片無論是從結構還是劇情,或是在人物的心理詮釋與全片氛圍的烘托上,都達到了非常完美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觀眾去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思想與內容,突出了色彩在電影中人物性格塑造、心理暗示以及意象表現等方面的語言價值。
色彩是電影中導演傳達信息、情感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另外也是觀眾看影片時感受到的最直觀的視覺元素。《黑天鵝》這部電影中,最常出現的四種色彩分別是白色、粉色、灰色和黑色,分別用于體現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性格的外化突出。例如,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更多映入觀眾眼簾的是白色和粉色等明亮的色調。Nina在片中首次出現時就身著白色的舞蹈服,日常穿著也是溫柔的粉色毛衣、毛絨雪白的圍巾。Nina房間的布置也幾乎全部是粉色系。粉色的墻壁、白色的公主鐵藝床、四周擺滿了各式各樣可愛的毛絨玩具,連媽媽端給她一盤切好的水果時,Nina都會感嘆:“Look how pink,so pretty!”可見這時的Nina對應的是“白天鵝”應該擁有的典型性格,還像是一塊璞玉,善良、純潔,世界上的一切在她眼中都是溫柔而美好的。這時的她也是媽媽懷中的“sweet girl”,乖巧又聽話。
然而在Nina被選為“天鵝皇后”后,越來越多的壓力與負擔撲面而來,致使她開始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精神分裂,心中那顆屬于“黑天鵝”的邪惡種子也隨之漸漸地發芽。此后Nina的舞蹈服變成了灰色。這里的灰色正是白色與黑色之間的過渡顏色,代表暗淡、衰退,寓意著Nina的本性在一點點地暴露,乖巧的“白天鵝”正在向“黑天鵝”一步步靠近。而且影片在前半部分和中間部分也多次給了芭蕾舞鞋的特寫,Nina還是“白天鵝”的性格時期,舞蹈鞋是干凈明亮的粉色,而Nina一點點黑化后,有一次她在廁所里嘔吐,從門下只給了芭蕾舞鞋的鏡頭,上面已經布滿了污漬,從側面說明了Nina的心中已經開始產生污點。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暗色調則隨著情節的推進、Nina性格的轉變越來越多,Nina練舞蹈時徹底穿上了以黑顏色為主的衣服。正式演出的前一天晚上,Lily在夜店給Nina一件黑色蕾絲的性感背心,Nina偷偷跑進洗手間穿上,久久注視著鏡子中的自己,雖然表情中透露著不習慣與不安,但眼神中也有著無法掩飾的歡喜與欣賞,可見此刻Nina心中黑色的部分已經開始將白色逐漸吞噬了。最終,她還是與舞臺上那個已經長出黑色羽翼的真正的“黑天鵝”融為了一體。
影片中的另外一個典型人物是Nina的母親。母親在片中始終是一個病態般嚴肅的女人,永遠一身黑色的衣服,日常活動也只是在房間內哭哭啼啼的畫畫,房間里掛滿了她畫的詭異人臉表情的肖像,也全部是使用黑色、灰色、墨綠色等暗色系的顏料,充斥著壓抑與不安。片中有一個場景,就是Nina回家后看到母親在房間內邊哭邊畫著什么,她也是見怪不怪地轉身離開,并沒有進行過多的問候,可見這已經是媽媽在生活中的常態。媽媽房間的整個色調也是以墨綠色為主。在心理學中,墨綠色是色度偏重的顏色,代表著沉穩,喜歡墨綠色的人基本上是一個壓抑的完美主義者,與Nina媽媽的性格相吻合。
根據情節我們也不難看出,媽媽是一個失敗卻極其熱愛芭蕾的舞者,她因為年輕時與導演發生不正當關系而懷有身孕,生下Nina,放棄芭蕾舞生涯。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她將自己對芭蕾的熱愛、遺憾、期許與她追求完美的性格,全部加載在Nina的身上,從小便陪著Nina上每一節舞蹈課,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安排她的舞蹈訓練,甚至在舞團內也有自己的“眼線”時刻關注著Nina的動態。她對Nina畸形的愛,使Nina像傀儡一樣被操縱著,在壓抑自己的同時,也始終抑制著Nina性格的成長,因此造成了Nina自身的膽小、軟弱以及對他人的敏感與依賴。這也是Nina最終體內的“黑天鵝”以爆發式姿態破繭而出的原因之一。
整部影片的色調不斷隨著劇情的發展和女主角內心、性格的成長在轉變,并以此揭示了Nina心理正在發展的狀態與即將發展的方向。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黑色與白色蔓藤植物狀裝飾物。藤蔓,是一種藤本攀援類植物,它無法自己直立,需要依附在其他物體上才能向上延伸,而且生長速度十分迅速,生命力頑強。這種屬性便很好地詮釋了它在影片中出現時的作用。第一個映入觀眾眼簾的就是Nina雪白枕頭上的黑色蔓藤花紋,在粉白色調的房間中格外顯眼。Nina的頭枕在上面,藤蔓花紋從頭顱的方向向外延伸著,充滿了張力與生機,這便預示著Nina性格最終的黑化與自我即將爆發的態勢。
第二次出現類似的花紋,是在Nina成功當選“天鵝皇后”后回家洗澡,她在鏡子中發現了后背上的抓痕。而此時與照鏡子的Nina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的還有黑色藤蔓狀的掛鉤,從鏡頭外延伸進來,使得整個畫面充斥著神秘詭異的氣氛。浴室的鏡子也帶有藤蔓花紋的裝飾框,隱喻著鏡子中Nina心中的黑暗與邪惡在不斷地蔓延。片中的浴室可以說是助長Nina黑暗面滋生的一個完美封閉空間,因為門能夠上鎖,便可以放心地與媽媽隔絕,暫時地逃脫媽媽的控制。所以,剪指甲、泡澡自慰、照背后的抓痕等代表著Nina“黑暗面”的行為都是在浴室中進行的。另外一個黑色藤蔓在影片中大面積出現的鏡頭是在宣布Nina成為“天鵝皇后”的舞會上。Nina在洗手間洗手,卻發現手在出血,惶恐中將傷口越撕越大,而最終發現這又是自己產生的幻覺,慌張地將手擦干凈,細心的觀眾便會發現此時Nina擦手的紙巾也是白底上面帶有黑色花紋。當她推開洗手間的門后遇見了Lily,兩人在洗手間中的談話可以說是雙方第一次正式的見面與交談,這時她們背后的墻紙也是顯眼的黑色花紋,在鏡頭中幾乎占據著全部的背景畫面,使兩人的談話氛圍充斥著不安與焦躁,這也暗示了Lily在Nina今后生活中所起到的邪惡催化作用。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在《黑天鵝》這部影片的色彩運用上有著精心又細膩的設計,無論是道具、人物服裝或是環境色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品味。影片中,主要出現的三種顏色粉、白、黑在心理學中也分別有著不同的含義。
粉色:代表著溫柔、嬌美與純真。喜歡粉色的人以女性為主,他們大多都是和平主義者,待人溫和,但性格卻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他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渴望著完美與浪漫。這正像影片初期在生活中被粉色圍繞的Nina,溫柔、甜美、不忍心傷害他人。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在后臺的化妝間里,其他的女孩子都在說Beth的壞話,而Nina則是感到“so sad”,并在一片質疑聲中依然夸贊Beth是一個很好的芭蕾舞演員,用她的方式為Beth打抱不平。雖然整個過程Nina心中也充滿著忐忑,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小,但膽怯的Nina明明害怕還是鼓起勇氣反駁,這便足以證明了她的善良與美好。
白色:是一種包含光譜中所有顏色光的顏色,也是明度最高的顏色。它純潔無瑕、一塵不染,給人以樸素、淡雅的感覺。而“白天鵝”更加可以代表純潔的化身,它如同天使一般,就像人們心中對真、善、美的堅守,這是我們天生應該具備的自然常態,是人們追求的如嬰兒般純凈的至高境界。“白天鵝”性格時期的Nina正是這樣,沒有貪婪的欲望,沒有嫉妒、仇視等一切黑暗面的情緒。
黑色:基本上可以定義為無光無色之色,與白色正相反,它能夠將光線全部吸收,沒有任何反射。黑色有著雙重的含義,在較為積極的方面,它象征著高雅、神秘、權威與安寧,如同宇宙的底色,是世間萬物一切的歸宿,能夠使人安靜、讓人深思;在消極的方面,它會讓人覺得消沉、悲傷、壓抑,甚至代表著死亡。喜歡黑色的人在性格上也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靈活使用黑色的人”和“用黑色來隱藏自己的人”。靈活使用黑色的人,他們通常沉穩且精明能干,擁有強大的智慧,可以冷靜妥善地處理任何突發狀況,給人以可信任、安心的感覺。而另一種用黑色來隱藏自己的人,他們多數都很在乎別人的眼光,而且自卑、沒有自信,因此想用黑色來偽裝自己,使自己在人群中不那么突出顯眼甚至完全湮沒。“黑天鵝”在影片中則是欲望的化身,它詮釋了人們心中的貪婪、虛榮、嫉妒,是每個人心中存在的那個“魔鬼”。Nina在影片中所需要戰勝的“黑天鵝”,除了她自己外,媽媽、Lily和Beth都是她所需要與之斗爭的黑暗。母親在這部影片中象征著壓制與阻礙,Nina從小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完全在她的控制中成長,令人窒息。母親粗暴的剪去她的指甲,不斷地來電,幫助已經成年的她穿衣服,這些都是為了抑制Nina的成長,不希望她脫離自己的掌控。因此Nina在身心不斷成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反抗母親。她開始學會對母親說“不”,禁止母親看她后背的抓痕,不再接聽母親的來電,甚至用棍子抵住房門不讓母親侵入自己的空間。所以,她日后成為“黑天鵝”也離不開生活中母親這只“黑天鵝”長久以來對她的逼迫與鍛造。
Lily是Nina生活中出現的第二只“黑天鵝”,在整部影片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Nina體內那個未爆發出的自己,是那個她渴望成為的自己。她第一次看到Lily是在地鐵上,她在人群中隱約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穿著黑色的衣服,圍著灰色的圍巾,但始終無法看清正臉。到了化妝間后,她才驚訝地發現,那個自己看到的人原來是Lily,也就是從這時起,Lily在她的生活中便有了特殊的意義。她始終抗拒著Lily,把她當成最大的威脅、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效仿著Lily,善與惡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在Nina心中激化著。Lily的性感、灑脫、奔放完全與Nina的性格相反,因此Lily給了Nina無窮的壓力。是Lily的出現,從根本上徹底喚醒了Nina性格中屬于“黑天鵝”的那一面。Lily一直在挑戰Nina的底線,與她形成了各方面的競爭關系。無論是角色的爭奪還是與Thomas的感情上,都在激發著Nina體內的憤怒與嫉妒。但是,在Nina被母親所謂的“愛”禁錮住的時候,也是Lily向她伸出了雙手,帶著她逃離這無底的深淵。其實這也體現了Nina在潛意識中是十分認同Lily的,她渴望與Lily的相處。Nina在片中具有關鍵性的一次自我釋放,就是Lily帶著她去夜店,喝酒、嗑藥、調情,可以說完全顛覆了Nina以往的生活。Nina在片中不止一次把Lily的臉錯看成自己的面孔,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Lily其實就是Nina潛意識中那個邪惡的自己,一切的矛盾與競爭都是發生在Nina心中的“白天鵝”與“黑天鵝”之間。
Bath則是Nina需要面對的第三只“黑天鵝”。在影片前半部分,Bath一直是以Nina偶像的形象存在,Nina羨慕地“參觀”著被她砸得一團糟的專屬休息室,還偷走了她的口紅等物品,這說明Nina在心中非常想要成為Bath。她還涂了Bath的口紅去見Thomas爭取角色,Bath在無形中給了她很多力量。而后來在Nina取代了Bath成為“天鵝皇后”后,Nina便逐漸對她產生了愧疚之情。再因為Lily的步步緊逼,讓她感受到了Bath被取代時的恐懼與痛苦。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更加深了Nina對角色患得患失的心情,出現的幻覺開始日益加重。Bath那場故意造成的車禍、刀戳在臉上的以死相逼,都是最終成就了Nina體內“黑天鵝”的關鍵。Bath的種種不幸遭遇使Nina擔心這將會是未來的自己,而且Bath敢于自我毀滅的精神,也堅定了Nina最后在舞臺上用生命來追求完美的決心。
另外,還有一種顏色——紅色。雖然紅色在影片中不常出現,但每一次出現都帶給了觀眾觸目驚心的震撼。在片中代表紅色的意象就是“口紅”和“血”。口紅在影片中是一個帶有轉折性的重要道具。Nina在化妝間偷Bath的口紅時,她心中的小黑暗就已經不知不覺地萌發了,涂了這個口紅去見Thomas爭取角色時,其實就已經默默做好了被潛規則的準備,這是Nina在片中唯一一次較濃的妝容,這里口紅的紅色代表了Nina的欲望與野心。另一次口紅出現的場景是在Nina當選為“天鵝皇后”后在洗手間打電話向媽媽報喜,出來后發現鏡子上有人用口紅寫著大大的“WHORE”,這對Nina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她慌亂地擦掉,直到到了家門口也久久不能平復這種恐懼復雜的心情。這里的紅色則是代表了Nina心中的壓力與負擔,雖然得償所愿地得到了心心念念的角色,但這也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精神壓力需要她去承受。
另一種典型的紅色代表就是“血”,來自“血”的紅色貫穿全片。“血”的第一次出現是在Thomas對Nina不滿時,Nina回家苦練傷到了腳趾,流出許多血。從此往后,影片中的“血”就開始頻繁地出現,Nina后背上抓痕的血、手指的血、Bath用刀戳臉時的血、在化妝間用鏡子殺死幻想中Lily的血和最后自己在舞臺上腹部的血。“血”在片中可以說對“重生”這個概念做出了最好的詮釋。“血”在各種文化中也有著不同的隱喻:鮮紅的血液象征著生命,它是痛苦,也是痛苦的釋放。對于女性來說,血通常代表著蛻變和新生命的誕生。Nina隨著“血”在影片的各個階段出現,她也在一步一步地向“黑天鵝”的邪惡邁進,使 “白天鵝”與“黑天鵝”逐漸融合,實現她始終追求的生命完美蛻變。
《黑天鵝》作為一部經典的心理懸疑類型電影,完美地展現了一個芭蕾舞演員對藝術的精益求精與對完美的狂熱追求,看似是多個人物矛盾與情感的交織,但核心始終都是Nina一個人的戰斗,是她需要從自我中突破束縛的一個過程。Nina的肉體雖然死了,但是她的靈魂在最終得到了重生。這一切的出色完成,得益于導演巧妙運用了不同的色彩準確地詮釋了影片中主要人物的經典形象。伴隨著Nina性格的逐漸蛻變,各種色調也隨之展開,實現了色彩在影片中的隱喻效果。色彩始終是電影敘事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在電影的發展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在視覺上帶給觀眾沖擊,也在表現影片主題、意境的同時展現出一種關于情感的形態美。《黑天鵝》色彩的運用也使影片的構架更加完整,作為一條隱線串聯了劇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感。“‘天鵝’真的死了,而真正的藝術在迷狂與執著中獲得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