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是一個廣泛的用詞,包括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等。不可否認的是,設計本身離不開社會實踐,社會觀察,設計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美學素養的深刻程度。
有的設計師喜歡學而至上,認為憑空想象,腦洞夠大,就可以創作出所謂的創意,大街小巷的廣告牌,以及海報宣傳千篇一律,相互抄襲,就像服裝一樣,不管合適不合適,一味地往身上穿。同時又講究“高、大、上。”
朱光潛先生在《大家小書》一書中寫道,“精神產物和物質生產的一致性。人通過勞動實踐對自然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對象世界。這條原則既適用于工農業的物質生產,也適用于包括文藝在內的精神生產。這兩種生產既要根據自然,又要對自然價工改造,這就肯定了文藝的現實主義,排除了文藝流派中的自然主義”
很顯然,如果想要去真正的設計出一間打動人心的作品,就要親自參與到作品本身的勞動實踐中,從而提取精華,查閱大量的資料,結合創意,不斷突破自己,才可以設計出真正的作品。
就像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他的服飾尊重人體,認為只有穿在人身上并讓人感到舒適的衣服才叫衣服,同時對于面料的把控其為嚴謹,對于衣服設計的板式以及線條流暢度的把控,都來自于多年的經驗積累以及忽而閃現的靈感。
時代在變,人們接受的教育和理念也在變化,所謂的經典款并不能一勞永逸的躺著,這個時代也給了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師更加應該去實踐。
美學素養包括了文化的積淀,環境的影響,審美的理解,游歷的深刻感悟,以及自身的眼界與格局,自我要求等。只有形成一套自己對于美學的見解和理解,融合大家,結合商業凸顯自己的個性,才可以設計出動人心魄的作品。
例如,日式插花的設計,把日本的道學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提出了“寂”的理論。日式插花多為單只,偶有枯萎,大多作品為灰色調。插花審美風向也深刻影響了日本整個社會的審美,極簡主義、條理分明,刻板印象是最為明顯的審美狀態,也形成了“武士道精神”,在這些條件下,日本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候會受到整體環境的影響,例如無印良品的設計。簡潔的線條而出名。
而西方的插花則多用于婚禮,西式插花大多數為熱熱鬧鬧,多為油畫系風格,色彩明亮,爭奇斗艷,因為灰色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祥的,可能跟一個國家的崛起有關,作為發展極度快速的商業社會,以及美國的歷史,人們傾向于奢華,利益,追求享樂主義。所以,美國的整體環境來說,美國多為商業設計,更加偏向于快速,成功,以及色彩明亮。
但中國設計,有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時走向國際,是有些困難的。不可否認,中式設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積淀,但是這似乎成為了小眾主義,成不了國際潮流。為什么?就插花理論來說,日式插花是從中國引進的,但日本卻發揚成了精華。究其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們對于自己文化遺產沒有將其更好的發揚和保護?但現在保護文化遺產以及普及傳統已經在進行了,也許會越來越好吧。
由此可見,美學素養足以重要,小到影響個人,大到足以影響整個社會,整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