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琳
(北京工商大學 嘉華學院,北京 101118)
《納尼亞傳奇》系列電影來自英國作家 C.S.劉易斯的七本同名小說,小說又名《納尼亞王國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在20世紀30年代,供職于牛津大學的教授劉易斯在與另一位教授托爾金的交談中,決定兩人各寫一部魔幻史詩作品。最終托爾金撰寫出了宏闊深奧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和《霍比特人》(The
Hobbits
),而劉易斯的創作則更接近兒童文學。在七本著作中,劉易斯描繪了一個名為納尼亞的神奇世界的誕生、危機、復興以及覆滅的過程。幾乎和《魔戒》被搬上大銀幕是同時的,《納尼亞傳奇》也被拍成電影,兩個偉大作品開啟了一個魔幻電影時代的到來。魔幻電影的風行,除了其中的魔幻性能夠極大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構建欲,以及在壓力重重的現實生活中對不可觸及的奇妙的渴盼以外,還在于它往往立足于早已擁有大量擁躉的魔幻小說,這些故事母本在創作時,就已經充分考慮到了西方的文化傳統和讀者的文化心理,擁有了文化價值和意義。尤其對于劉易斯等本身就學養極其深厚的作者而言,他們更能統攝魔幻和現實的關系,更清楚如何將古老的文化融入新的故事中。因此,《納尼亞傳奇》系列電影對于我們管窺魔幻電影中豐厚的文化底蘊,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入口。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2005)、《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Prince
Caspian
,2008)以及邁克爾·艾普特執導的《納尼亞傳奇3:黎明踏浪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2010),除此之外,20世紀還有阿歷克斯·科比執導的《納尼亞傳奇:銀椅》(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Silver
Chair
,1990)。在這幾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原著中的異想世界得到了較為精準的還原,其中也包括深沉的西方文化積淀。誕生于古希臘時代的神話傳說,如《荷馬史詩》等,給予了《納尼亞傳奇》系列及其他魔幻作品巨大的滋養。而這些神話傳說也是西方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正如亞瑟·考特瑞爾在《歐洲神話》中所指出的:“在這些與神人有關的故事中,人們仍可一窺萬物的原始面貌及其遺留下來的殘骸。”由于古希臘神話傳說已經在數千年來的口耳相傳中,形成了一種民族、地區的集體共同記憶,后世的魔幻小說作者也熱衷于借用其中的原型意象,以讓觀眾在理解作品時有著某種“不謀而合”的心理體驗。例如,在托爾金于《魔戒》中設立的錯綜復雜的神靈體系,以及神們與人類一樣都有的嫉妒、憤怒、自私等個性中,就可以看到宙斯及眾神祇的影子。而這在《納尼亞傳奇》中也有所體現。獅王阿斯蘭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主宰之神的角色,它莊嚴、偉大,是一個正義的守護者,在《獅子、女巫和魔衣櫥》中,阿斯蘭一度去世,彼得、蘇珊等四個孩子便承擔了領導眾人反抗白雪女巫的重任。相對于古希臘神話中同樣居于主宰之神位置的宙斯而言,阿斯蘭顯得更為正派,但也同樣擁有會死等弱點。
除阿斯蘭外,羊怪圖姆那斯、人頭馬等形象也借鑒了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神人物的塑造方式,但又有所創新。在古希臘神話中,以半人半神外貌出現者往往是邪惡的,如長著公羊角、羊腿和羊尾巴的山林之神提薩,便代表了對淫樂狂歡的喜愛;又如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馬的肯陶洛斯人,他們粗魯野蠻,好酒好色,喜歡惹是生非等,唯一一個品德高尚的馬人被宙斯升為人馬座。但是圖姆那斯和人頭馬卻是正直善良的正派人物,他們都忠于主人公,并且有著健美、神圣的一面,人頭馬外表冷酷,內心溫柔,圖姆那斯也是無私友善的人,在與主人公的相處中還顯得十分羞澀。他一度想把露西獻給白雪女巫,但露西的友好和善良打動了他,最后圖姆那斯親手為露西戴上了王冠。
而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納尼亞傳奇》也有著來自包括古希臘戲劇在內的古希臘文化的沾溉。如女巫貌美心毒,類似于古希臘戲劇家歐里庇得斯所作著名悲劇《美狄亞》中的美狄亞。她外表雖美,但是內心冷酷,先殺死弟弟,后殺死伊阿宋的新歡以及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導致伊阿宋抑郁身亡。而她在擁有蛇蝎心腸的同時能作惡也正是因為自己有強大的法術。統治了納尼亞大陸的邪惡女巫亦是如此,在她的詛咒下,整個納尼亞變成了永遠是冰天雪地的、毫無生氣的冰封世界。
幾乎所有魔幻電影都帶有宗教的影子。宗教的神秘主義、教義和具體的文化元素(如祭祀儀式、圣物等)為電影的魔幻性提供了語境和豐富的意象。而對于西方魔幻電影來說,世界三大主教之一的基督教在已經深切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時候,勢必也會影響著魔幻小說的創作和魔幻電影的攝制。例如,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2004)和《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7)中,哈利和他父親的摯友小天狼星·布萊克的關系就是教子和教父的關系,在基督教中,教父不僅要在教子的洗禮儀式中負責為其作保,還要教導他有關宗教的知識,甚至在其失去親生父母后撫養其長大成人。哈利的親生父母犧牲在和伏地魔的戰斗中,小天狼星卻因為蒙冤被關在阿茲卡班而長年沒有能盡到做教父的責任。這種對于教子的愧疚直接導致了小天狼星在《鳳凰社》中高度關注哈利的生活,不顧自身安危去解救哈利,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在《納尼亞傳奇》中,由于作者劉易斯本身就是神學教授,基督教的影響更是處處皆是,最直接地體現在角色的塑造與情節的安排上,如獅王阿斯蘭這一角色的設定。阿斯蘭的創造顯然帶有對耶穌基督的模仿。在《獅子、女巫和魔衣櫥》中,阿斯蘭甘愿代他人受罰,從容地面對白雪女巫的處死,受盡屈辱地死去,而在他死后,行刑的石臺一分為二,阿斯蘭的尸體消失,然后死而復生,人們也就意識到了阿斯蘭并不是應該被處死的那個人。這個故事與耶穌死而復生的故事幾乎是一樣的。耶穌以無罪之身而甘愿替有罪之人赴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復活,而十字架也成為所有基督徒心中的神圣標志。人們在摸到阿斯蘭行刑前被剃掉的鬃毛后,才相信阿斯蘭是真的復活了,這與《約翰福音》中耶穌對多馬說的“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也是符合的。
除了基督教文化以外,“異端教派”的文化也滲透在魔幻電影之中。而異端教派與魔幻電影聯系得最為密切之處便是該文化對自然的崇拜。以在凱爾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德魯伊(Druid)教為例,德魯伊被認為是得到神靈啟示的,具有強大力量的巫師,在早年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戰斗中,德魯伊的出現能給凱爾特人帶來強大的精神鼓舞力量。隨著凱爾特人被羅馬人貶抑為野蠻者,德魯伊教也就成為異端教派。德魯伊教的最大特征之一便是對大自然的高度尊崇與維護。“在羅馬人到來之前,他們通常在野外舉行必不可少的儀式,如神圣的泉、樹林、樹、瀑布或者其他和這位神祇相關的地點旁。”這種對自然的崇敬也使得德魯伊教認為虔誠的信念導向的是控制自然,操縱生靈,甚至變身為動植物的魔力。這種自然崇拜理念在魔幻電影中是極為常見的,如《魔戒2:雙塔奇兵》(2002)中,法貢森林里的樹木是有生命的,他們原本并不想參與到中土的戰爭中來,然而在發現白袍巫師薩魯曼瘋狂砍伐樹木來制造強獸人后,樹木們踴躍地參戰,砸毀了薩魯曼的老巢艾辛格。
在《納尼亞傳奇》系列電影中,整個納尼亞大陸其實就是古代凱爾特人觀念中的理想世界。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是暗合德魯伊教的文化的。如在《凱斯賓王子》中,露西就曾經不無感傷地說這些樹是曾經會跳舞的樹。它們之所以現在不會跳舞是因為臺爾瑪人的大肆入侵,大量動植物都選擇了隱蔽和遺忘自己的靈性,久而久之整個納尼亞也就退化為一片荒蠻之地。直到凱斯賓王子用號角召喚回了國王和女王,獅王阿斯蘭現身,用自己的吼聲喚醒樹木、水神等,大自然的靈性才重返納尼亞。
在經歷了5世紀之后的蠻族入侵后,西方進入到了漫長的中世紀中,蠻族文化之中的英雄崇拜意識和歐洲原有的基督教文化進行的互相滲透,并在教會的統治下醞釀出了新的英雄傳說文化。相較于早年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英雄傳說,這一類故事,如《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等,反映了一種有時代特征的文化,一方面體現了新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如教廷對巫師的迫害反而使得人民在文學中追慕神秘的,處于地下狀態的煉金術、巫醫等;另一方面也與中世紀的歐洲封建思維緊密相關,如拱衛教會權力,為教會掠奪財物的騎士,在中世紀教廷的美化下孕育出了騎士文化等。
在《黎明踏浪號》中,露西因為嫉妒姐姐蘇珊的美貌而一心想要變漂亮,她對于美貌的渴求甚至一度到了畸形的地步,而在電影的最后,露西終于決定做回原來的自己。于是她在得到魔法書以后學習了包括現形、飄雪等神通廣大的咒語,也學會了讓自己改變外貌。但是咒語的功效不是永久的,短暫的變漂亮只不過是自欺欺人。咒語/巫術溝通了人和超自然世界,《黎明踏浪號》顯然是將中世紀的巫術傳說進行了改寫,而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觀眾也會從內心認同這種書寫方式。與之類似的還有充斥著大量咒語的《哈利·波特》系列等。
而騎士文化也被《納尼亞傳奇》賦予了新意,強調勇敢、責任的騎士精神得以保留,而效忠教廷的部分則被剔除。露西四兄妹原本只是因為二戰而到鄉下躲避轟炸的普通孩子,但是他們在進入納尼亞王國后經受了信仰危機的考驗,在正邪之戰中接受了精神的洗禮,成長為小騎士。而其中又以一度出賣手足,但最終醒悟的愛德蒙最為典型,他知錯后積極悔改,進行了自我救贖,在經歷過這樣的浪子回頭之后,愛德蒙成為一名符合騎士榮譽標準的人物。又如《魔戒3:國王歸來》(2003)中大戰猛犸象的洛汗國驃騎,誓死效忠剛鐸的勇士們,無不從容地帶著責任走向死亡,這也都是騎士精神在魔幻電影中新的書寫。
劉易斯本人的文化修養以及迪士尼在塑造異彩紛呈的納尼亞大陸時對原著的尊崇,造就了極具文化底蘊的《納尼亞傳奇》。這種從古老文化中攫取內容來充盈當代創作的做法并非《納尼亞傳奇》所獨有的。可以說,以《納尼亞傳奇》為代表的魔幻電影,充分汲取了西方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讓這些母題和原型在新的故事中重新走進觀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