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川
(上海大學 數碼藝術學院,上海 201800)
當下,動畫電影早已脫離了專供低幼兒受眾的既定框架,日趨成人化,消弭了各個受眾群體之間的界限,成為商業電影時代院線的常駐類型片之一。美國好萊塢可謂開創了屬于動畫片的新時代,迪士尼公司或是后來者居上的皮克斯工作室,都不斷書寫著關于動畫電影的輝煌。但是,為了追求更加獨特新穎且多樣化的視覺沖擊力,動畫電影不再僅僅追求3D數字技術審美下的單一風格,而是嘗試著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結合與借用。這是動畫電影成長、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觀眾對動畫電影審美的一種發展趨勢。
2017年6月上映的藝術動畫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極其特殊的一部作品,該片用梵高畫作的視覺樣式構建了全片的視覺形態,使之完完全全的是一部關于梵高的動畫電影。從梵高畫作的用色到筆觸,影片集成約120幅梵高的原作,結合數字技術輔助的演員動態的表演行為合成,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嶄新的動畫藝術形式。《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以高度藝術化的創作水準與創作流程,還原了藝術大師梵高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時期,在藝術美學層面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動畫電影。本文從影片的美學創作入手,解構影片從視覺到敘事的美學表征。
商業電影的發展帶來的是院線競爭的日趨激烈,如果一部電影沒有藝術個性,那么只能沉默在時間之流當中,被其他作品淹沒。但商業電影競爭的日趨激烈也為當今的電影藝術構建了一個良性的競爭生態,反而更容易出現好的作品,因為如果不突出影片的藝術個性,就意味著沒有票房,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現階段的動畫電影市場基本被迪士尼和環球影業把控,迪士尼的動畫部、收購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以及環球影業的藍天工作室和照明娛樂每年都出產多部質量上乘的佳作。因此,21世紀的動畫電影美學主流依舊掌控在好萊塢手中。
數字技術推動動畫電影的創作朝向更為精細的方向發展,栩栩如生的動畫人物形象,絢麗多彩的動畫場景,都彰顯出現代數字技術的美學特征。就在全世界動畫電影都在執著于數字技術的創造力時,波蘭畫家兼導演多洛塔·科別拉和休·韋爾什曼共同創作了一部完全依靠手繪創作的動畫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油畫風格的長片動畫(片長95分鐘)。在此之前,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彼德洛夫于1999年執導的一部具有油畫風格的藝術動畫《老人與海》,雖然也曾獲得第72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第5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等獎項,但它終究是一部20分鐘的短片動畫,與《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浩瀚之作還無法比擬。《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影片90%的畫面都是以梵高的120幅油畫原作為基礎,從中提煉出建筑、人物、場景細節等,甚至是顏色與繪畫方式,關于梵高繪畫的所有細節都被放大到了電影創作之中。觀眾眼前出現的一幕幕場景和一個個人物都仿佛是從梵高的油畫里走出來的一般,令人感到自己與梵高從未如此的貼近。來自15個國家的125名畫家共同創作了1000多幅油畫,轉化為65000幀畫面,最終成為一部95分鐘時長的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在2017年獲得了第3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等重要獎項,于2018年提名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等重要獎項,評論界幾乎對于影片給予了一致的好評,稱其為“讓我們等待太久的影片,簡直就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縱觀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世界動畫藝術,我們很容易發現世界動畫電影的美學風格從來不是固定的,并非迪士尼或是其他大公司掌控的單一美式動畫風格,現階段的動畫藝術的美學風格是多元化的,競爭激烈,沒有一家獨大的壟斷行為的和諧美學生態環境。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堅持著日式的手繪動畫美學風格,《凱爾經的秘密》將愛爾蘭基督教插圖手抄本《凱爾經》轉化成為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形象,表現了豐富的視覺化的、符號化的愛爾蘭文化美學,《我在伊朗長大》和《盲眼女孩》具有強烈的黑白木刻版畫美學風格,等等。所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畫作品都呈現出了獨特的美學風格,并沒有彼此模仿,也沒有傾向于主流美學方向的成功作品,創作出風格鮮明的美學特征才是現階段動畫電影的成功之道和生存之道。
多洛塔·科別拉和休·韋爾什曼共同執導的《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真正具有魅力的地方是,這部動畫長片的視覺表征與敘事內容是完完全全融為一體的,二者甚至無法分割彼此,用梵高的繪畫表現梵高自己的故事,這也使該片從眾多關于梵高的傳記電影中脫穎而出,成為觀眾和電影從業者的關注熱點。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雖然也同樣是一部關于梵高的傳記電影,但是在真實歷史面前,影片依舊做到了懸念重重,良好的布局謀篇使影片的敘事在阿爾芒的調查過程中漸入佳境,層層遞進。影片故事以梵高生前寫給自己弟弟提奧的一封未寄出的信作為線索,郵差之子阿爾芒受父親之托送信給提奧,但是提奧也已經去世,圍繞這封信,阿爾芒拜訪了梵高生活的小鎮的居民,企圖拼湊起關于梵高死前六個星期的時光碎片,還原一個真實的梵高。然而,阿爾芒從不同人口中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見識到了不同人的不同面相,也認識到了自己從前對于梵高的認識是片面的、扭曲的,他想要解開梵高自殺之謎。而在漫長的調查過程中,阿爾芒感到越來越貼近梵高,認識到梵高是一個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天才,唯有繪畫能夠救贖他的靈魂,唯有死亡能夠解放他的靈魂,是世人的庸俗與狹隘害死了梵高。
電影藝術無外乎外部視覺與內部敘事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甚至在如今的大片時代、圖像時代,視覺往往成為主導敘事的關鍵部分。《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體現了一種視覺與敘事的融合之美。影片的視覺畫面很好地展示了梵高油畫作品的審美特色。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他的藝術風格影響了20世紀的很多藝術,尤其是野獸派和表現主義。他的繪畫特色是使用點彩畫法,色彩強烈、明亮,筆觸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動感,畫面追求平面感、裝飾性和內心情感。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鄉間創作的,如果想要將梵高的油畫與阿爾芒送信的劇情相結合,勢必需要阿爾芒重返梵高生活過的鄉村,看過梵高畫過的風景,遇見梵高生命中出現過的重要的人,或是出現在梵高油畫當中的人物。于是,鏡頭跟隨著阿爾芒的腳步,觀眾仿佛走入梵高的油畫世界當中: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等待收割的金黃的稻田,倒映著光暈的河流,彈著鋼琴的少女的側臉,所有的出現的人和事物都與梵高的故事緊密相連,甚至讓人直接感受到影片是在用梵高的視角講述屬于他自己的故事。由于每一個鏡頭畫面都是手繪油畫以每秒12幀的速率在播放,觀眾看到的緩緩流動的、不斷變化著的畫面:一方面像是梵高油畫的繪畫過程;另一方面更像是觀眾在感受每一幅梵高的畫作繪制背后的故事與情緒,理解故事內容、體會繪畫情緒、讀懂梵高本人三個過程幾乎在同時進行,視覺與敘事在這層面上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融合與升華。
縱觀世界動畫藝術的發展過程,其規律似乎是遵照著從簡單到復雜,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發展著,都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向度發展。動畫藝術的美學也隨著時代的美學潮流而變化發展,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之下,也有著生動的發展軌跡。
由于動畫藝術區別于真人電影的獨特性,賦予了動畫電影更廣泛的創作空間,并不受到演員表演的限制,能夠任意展現人類的創意。于是,20世紀的“中國學派”曾經創作出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木偶動畫、陶瓷動畫、泥土動畫、水墨動畫等,都印證了動畫藝術的美學特征絕不僅限于一種或者是幾種,任何能夠表現視覺、創造視覺形態的方式都能填補動畫藝術的美學內容。因此,動畫藝術要比其他任何類型電影都要更執著于視覺形態上的美學突破,當真人電影還在從2D到3D、4D,在24幀、60幀和120幀之間選擇播放速率對觀眾造成的視覺差異時,動畫藝術不斷變換著視覺表現的形式和方式,呈現出極大的藝術創造力與感染力。
正如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一樣,《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用油畫形式顛覆了傳統的動畫藝術形式,顛覆了觀眾對于動畫的審美認知,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動畫藝術作品。《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對于動畫藝術的視覺形態美學突破并不僅僅是在表面上運用了油畫藝術的形式,而是從細節入手,將梵高繪畫的技巧應用于電影的視覺表現上。例如,影片在表現黑夜中的點點星光時,用梵高油畫中出現的深藍色天空為背景顏色,星光用亮黃色勾勒,而閃爍的過程則用簡單而樸實的畫筆輕點完成,即閃爍的過程就是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過程。再如,影片時時刻刻在構建場景的時候遵照梵高的繪畫技巧與繪畫原則,人物在鏡頭畫面當中運動時,街道也呈現出畫筆繪畫過程的流動狀態,天空也在時刻變化著,呈現出流動狀態,無論是人物運動,抑或是場景的光線變化,都讓鏡頭畫面不刻板,具有梵高油畫作品中的流動感和韻律感。
同時,《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為了強調并解讀幾幅對于梵高來說非常重要的作品,幾乎是完全從梵高畫作的原視角入手,切入鏡頭,隨即人物的運動和場景環境的變化,表現出繪畫的過程與其背后的故事。隨即,觀眾觀影的過程也變成欣賞梵高畫作的過程,正如全片都像是梵高為觀眾創作的一般,梵高擅長運用的各種暖色都在鏡頭中一一呈現。因此,《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所表現出的美學特征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動畫審美,正如借用齊白石的魚蝦等國畫形象的《小蝌蚪找媽媽》一般,畫家的美學創作已經與動畫的藝術創作合二為一,這也使動畫電影的美學真正實現了突破。
The
Starry
Night
)時,梵高油畫的藝術魅力加上電影的動態視覺魅力結合成為更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動畫電影審美體驗,這不僅是一種創作手法的轉變,同時也是藝術審美的提升,這也是《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在美學上所做出的突破與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