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
風吹稻浪,麥田金黃,鄉村是如畫如詩的風景,是個人的搖籃和童年,國家的根本和血脈;鄉村,是每個人心中的鄉愁和時時需要回頭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園。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發生的巨變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我國自1986年開展大規模扶貧以來,到2000年,每年平均減少貧困人口639萬;從2001年到2010年,每年減貧673萬;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績。
中國的對內改革從農村起步,向城市延伸。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正式肯定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二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提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江蘇農村改革波瀾壯闊,創造了豐富的經驗,為全國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起,江蘇開展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村莊規劃建設)示范試點,2014年整合村莊規劃建設示范與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并逐年擴大示范試點范圍,建設了一批美麗鄉村示范項目。
40年,倏忽一瞬,農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再次讓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農村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是實現脫貧攻堅的催化劑。
黨的十九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描繪的一項項具體目標和舉措,正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