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薔薇》的創作內涵"/>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詩琪
揚州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每一個創作者提起筆來,腦海里一定有許多紛繁的念頭,但最扣問靈魂深處的聲音一定是:我為什么而寫作?我的作品會有怎樣的意義?一頭一尾兩個問題,貫穿著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引發無數作家的思考與回答。
《金薔薇》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1956年發表的一本創作札記,總結了作者本人的創作經驗,探討了作家的使命,再現了文學創作的過程。開篇《珍貴的塵土》中,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就借一個老文學家的雜記這樣明確道:“我們的作品是為了預祝大地的美麗,為幸福、歡樂、自由而戰斗的號召,人類心胸的開闊以及理智的力量戰勝黑暗,如同永世不沒的太陽一般光輝燦爛。”這一句話就闡釋了作家為什么寫作和作品存在的意義。因此我不禁聯想到,寫作的原因無外乎兩種: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使人思緒澎湃,產生抒情的沖動;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事萬物的運轉使人對命運進行扣問,產生宇宙意識。
掩上書卷,先忘卻作者對作家創作的諄諄教導,忘卻作者探討的一系列關于寫作的重要問題,只溫柔地注視著封面,由著思緒在空氣中漂浮,如塵埃一般。北國的白夜,有一輛火車順著路堤馳過深幽的森林。森林是茫茫望不到邊際的。落滿積雪的樹木沉默地聚集在一起,永恒地佇立在荒涼的雪原上。在東方,低懸著一輪蒼白的月亮,邊緣散發著冷冷的光輝。
無論是白夜里冷峻的林海雪原,還是深秋里暖色的河畔平原,它們都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靜靜地存在著,亙古地動人著。誠如老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類驚詫震撼之余,想要永久地保留住易逝的美,防止它干涸、枯萎、遺忘,就只能靠手中的筆,勉強留住眼前美景的千分之一,留供遠方的人,抑或后來的人去想象,重溫。要強調的是,這個“美”不僅指自然美,還指人情美、人性美。在《金薔薇》中,巴烏斯托夫斯基記錄了許多“美”的場景:波羅的海煙霧迷蒙,海旁的碑銘題詞“紀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將要死在海上的人們”蘊含著雄壯悲慘的美;北國的白夜奇幻神秘,淡白色的大氣和銀箔色的光輝飽含著轉瞬即逝的美……還有“美”的故事:巴黎清潔工“沙梅”為心愛的蘇珊娜打造了一朵小小的金薔薇;在河岸上,在碼頭上,在聚攏有著特殊風習的河民的浮橋邊,生活熙熙攘攘,形形色色,民眾的語言風趣幽默……在書中,作者氣勢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繪了大自然的如畫美景和人類間的真摯情感,專注地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放在永恒的位置上,將“美”的所有細節靈巧、天然、熨帖地表現在人們眼前。那么,我也就理解了《金薔薇》題目的含義:金代表著永恒,薔薇代表著美好,永恒的美好,多么令人向往。
《金薔薇》譯介到中國之后,可以說是一代人的精神再生之源,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情結,其中書中對愛的珍視、對自然的崇敬、對想象的提倡,對中國的創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舒婷曾這樣敘述道:“你最愛讀的書,不計其數。非但棄舊喜新,而且貪心不足。手上剛好有一本好書,已在期待更精彩的下一本。唯有《金薔薇》一書,曾熱戀它二十年。”(散文集《梅在那山》)由此可見《金薔薇》對舒婷的影響至深,我想,在生活的閑暇時間,或浸在清晨的霧氣中,或迎著黃昏的晚霞,這個女詩人曾一次次地打開《金薔薇》的扉頁,被書中溫柔堅定的文字所感染。她的詩作受到了這位作家創作藝術的感染,有不少經典詩歌暗含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主題,于是她要贊美,要抒情,比如《致橡樹》就熱情而坦誠地歌唱了愛情中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在浩瀚天地面前,人類是多么的渺小。古往今來,無數作家都在追尋宇宙運行的奧秘,探索“命運”的存在與否,真實地感受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金薔薇》中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殘酷的悲劇,少女荷莉斯嘉和猶太人約西卡的純潔愛情不僅沒有得到世界的祝福,反而遭到了宗教勢力的反對,鎮上人們的嘲笑,如潮水般四面八方地涌來,荷莉斯嘉被逼迫得傷心而亡,約西卡也永遠失去他的愛人。巴烏斯托夫斯基年輕時創作的都是浪漫且憂郁的詩歌,直到他聽聞了這件事情,便瞬間清醒了起來。原來隨愛情俱來的不是“藍寶石般的蒼穹”,而是一塊塊的畜糞。人們把它擲在絕美的鐘情的女人的背上。“可怕的世紀,可怕的人心”這句話支撐著他寫下了第一篇,描寫荷莉斯嘉的命運的“真正的小說”。但是作者逐漸明白到為了悲劇而悲劇是蒼白無力的,只突出結局的悲慘,而喪失作者的情感——沒有他的憤怒,沒有他的思想,沒有對美好事物的崇敬,這樣的作品是無法稱之為經典的。
文學創作就仿佛一盞小小的燈,在無垠的黑暗中,這微弱的燈光是那么美好,足以沖淡人們心中的恐懼與悲傷。于是在《在卡車的車廂里》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處在二戰期間,隨時遭遇德軍空襲,生死懸于一線的作者依舊用平緩壓抑的筆調來敘述自己的心情,他從來沒有像在戰爭的時候這樣強烈地想起曾經可愛的地方。小松林、森林、沙丘、白云、白樺樹林等自然景象在作者的回憶里顯得那么富有生機與活力,但是戰爭仍在繼續,轟隆的爆炸聲就在不遠處響起。當黑暗來臨,作者并沒有驚慌恐懼,他依然向往著光明。
在中國,我們也能看到許多表現命運悲劇的經典作品,比如《邊城》,即便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那樣的古樸安寧、純凈美好,人與人之間總是包裹著“愛”字,沒有心機、陰謀、私欲和傾軋,但命運的齒輪轉動著,翠翠的愛情經過波折還是釀成了無望等待的悲劇,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則象征著古老湘西的終結和新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一個美麗卻又哀愁的桃花源終究遠去了。還有曹禺的《雷雨》,展現家庭悲劇的背后,作者有著更深刻的思考。“宇宙里斗爭的殘忍和冷酷”是釀成周家、魯家命運悲劇的最深刻原因,人物都是在命運的推動下一環扣著一環行進的,或崩潰,或瘋狂,或死去。無論是從湘西看到中國民族命運的沈從文,還是從家庭悲劇升格到命運悲劇的曹禺都契合了《金薔薇》中《碑銘》提到的:“不能給人的視力增添一點點敏銳,就算不得作家”。
巴烏斯托夫斯基不愧被譽為浪漫主義大師,他堅信文學的“不朽”,為“美”而文學,盡管現實世界呈現出殘酷的一面,但他那涓涓細流般的文字,顯示對充滿愛與溫柔的美好國度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