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倩倩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邁克爾·格蘭達吉的《天才捕手》(Genius
,2016)講述了美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天才托馬斯·沃爾夫和編輯珀金斯之間的故事,其中呈現的傳記風格頗值得解讀。傳主是傳記電影的核心。《天才捕手》選擇了以美國著名作家沃爾夫以及他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為傳主,兩位人物的戲份平分秋色,而兩人的關系也超越了編輯與作者的關系,帶有非常明顯的“父與子”意味。電影以二人的相識和分道揚鑣為主線,這其中蘊含的其實就是沃爾夫對珀金斯的子對父的依賴與“弒父情結”心態,而另外兩位同樣經由珀金斯挖掘出來的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歐內斯特·海明威則在電影中作為陪襯出現,電影呈現出“雙傳主”的模式。
在《天才捕手》之前,盡管也有傳記片以兩個人物為中心展開,如大衛·芬奇執導的,以愛德華多·薩維林和馬克·扎克伯格的愛恨情仇貫穿始終的《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2010)。但是在《社交網絡》中,薩維林的存在依然是服務于烘托扎克伯格形象的,作為“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依然是《社交網絡》中當仁不讓的第一男主角。而在《天才捕手》中,沃爾夫這一“天才”卻不是陪襯珀金斯這一“捕手”的存在,兩人散發出了同樣耀眼的光輝。這種“雙傳主”的敘事形式也就決定了電影的主要情節必須在二人產生了交集之后,因此整部電影的敘事主線集中在沃爾夫的著名小說《天使,望故鄉》的修改過程。為了這部小說的順利出版,珀金斯和沃爾夫一起精誠合作了整整兩年的時光。誠然,在這兩年的工作中,兩個人的性格特征都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但是電影篇幅以及主要事件的有限使得兩位主人公的心靈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對本來值得進一步拓展的問題,如珀金斯的疑惑,自己對于這些天才作家們作品的修改究竟是成就了它們還是破壞了它們,這一點沒有能夠進行足夠深入的探討。如果《天才捕手》單純以珀金斯為傳主的話,他對于自己職業的疑慮可以通過幾部作品的修改而形成一條反映了傳主恐懼、猶疑乃至自省的情感線索。而對于一直以狂傲不羈姿態示人的沃爾夫形象的刻畫也同樣如此。電影中沃爾夫神經質的一面被放大到了極致,格蘭達吉試圖用這一點來促使觀眾理解沃爾夫的天才身份,以至于沃爾夫顯得不顧他人感受,任性自我。而沃爾夫和自己父親、母親等的關系則匆匆帶過,這些對于本身就將《天使,望故鄉》視為自傳的沃爾夫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關系,也是觀眾了解沃爾夫這一形象的關鍵點。但電影中沃爾夫的父親沒有出現,其母親出場的意義也僅僅在于給珀金斯帶來沃爾夫的噩耗。如果稍做鋪墊,那么母親登場時將有更好的承啟,顯得不那么突兀。對于《天使,望故鄉》這一貫穿全書的著作,以及沃爾夫的歐洲游歷過程,電影也沒有充分展開。
接近《天才捕手》這種敘事模式的傳記電影有史蒂芬·弗雷斯的《女王》(2006)。整部電影截取的是戴安娜王妃去世前后女王的一段經歷。但由于種種原因,電影在主觀和客觀上都無意表現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而是將思考的重點置于女王對君權在民主時代的重新檢視這一問題上,電影放棄了觀眾已熟悉的女王生平而執著于解決這一問題,并展現了女王莊嚴、冷酷的外表以及她隱藏的、豐富的感情。無論就傳主生平的廣度,抑或是就人物思想世界的深度而言,《天才捕手》都有淺嘗輒止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天才捕手》的這種“雙傳主”敘事模式是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
在《天才捕手》的“雙傳主”模式下,電影的情節也以一種無處不在的雙重對比的方式進行。
首先是珀金斯和沃爾夫之間的個性對比。珀金斯老成持重,有著夢想但是在現實面前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在工作中,珀金斯高度敬業,明晰自己的職責,且能夠對某些原則進行毫不逾矩的遵守,如當沃爾夫提出要在前言中加上將書獻給珀金斯時,珀金斯表示婉拒。而沃爾夫則幾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一個性情中人。對于追隨他多年,鼓勵他寫作的情人艾琳毫無尊重,而對同為作家的菲茨杰拉德也沒有同情之心,苛責菲茨杰拉德的文思枯竭,他能夠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而在編輯部或火車站大聲地吶喊自己對珀金斯的愛。過于奔放、狂妄的性格背后是沃爾夫的單純和幼稚。在電影中,由于正值大蕭條,大量美國人失業。當已經成名的沃爾夫看到人們排隊領取免費食物時,想到的并不是人們生活的困窘,而是感慨這些三餐不繼的人無法看到他的小說。而也正是這種偏執,成就了沃爾夫的不朽成就。
其次是珀金斯和沃爾夫在個性上的巨大差異,其實又有著生活和個人遭際上的相同之處,他們在生活中的雙重狀態也是具有鮮明對比的。珀金斯在日常生活中徘徊于工作和家庭之間,盡管擁有五個美麗可愛的女兒以及賢惠的妻子,但是她們卻無法成為他生活的重心。在回到自己的豪宅后,珀金斯成為一個格格不入的外人。女兒并不聽從他“十點以前回家”的建議,妻子的戲劇事業他也不看好,全家人的遠行出游也被珀金斯以工作為由推掉。珀金斯還一直想要一個兒子,這個愿望隨著夫婦倆年紀變老而終告破滅。從珀金斯的角度來看,他對于沃爾夫的包容和寵愛多少就有著對待愛子的態度。珀金斯選擇讓自己成為一名伯樂,他本身放棄了創造世界的夢想,而將自己的全部激情和精力都放在幫助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爾夫等能夠創造世界的天才身上,使他們成為赫赫有名、流芳百世的作家。當珀金斯在工作中如魚得水時,他的家庭生活卻是不盡如人意的。沃爾夫也同樣如此,他無法處理好自己和艾琳之間的關系,將自己埋首于寫作之中,他站在冰箱上寫,餓了就從冰箱里拿東西出來吃。在生活失意之后,沃爾夫文思如泉涌,能夠每天下筆洋洋灑灑數千字,文學成為一個讓他充滿力量和野心,并不斷獲得財富的世界。與沃爾夫形成對比的便是菲茨杰拉德。在電影中,菲茨杰拉德的幾次登場都是以落魄的方式出現的。曾經以《了不起的蓋茨比》成名,一度春風得意的菲茨杰拉德此時陷入的已經是事業和生活的雙重低谷。每天寫不出一百字,妻子澤爾達還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高昂的療養院費用讓菲茨杰拉德身心俱疲。當菲茨杰拉德不得不為維持澤爾達的生活而繼續寫作時,沃爾夫卻可以拋棄艾琳。輕視家庭而重視事業的這種生活態度使得珀金斯和沃爾夫一拍即合。但電影并不批判珀金斯和沃爾夫在丈夫和情人身份上的失職,而是用兩人郁郁寡歡的家庭生活表現出他們的孤獨。
歷史性和文學性是構成傳記大廈的兩個最重要的支柱,也是我們裁量一部電影傳記風格的重要參考點。在一部傳記電影中,其歷史性主要體現在電影對傳主生平,即傳主個人歷史的介紹上,傳記電影應該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傳主的一生或其一生某個階段的經歷,并且任何個人都是生活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之中的,傳記電影對于該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與傳主活動環境有關方面的反映也應該是貼合史實的;而其文學性則體現在傳主的個性以及事件之間的戲劇性的營造上。優秀的傳記電影能夠在歷史性和文學性之間取得平衡。傳主的個性,包括他的心理狀況、興趣理想以及對生活的情操態度等,是附著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上,難以抽離出事件進行展現的。正如弗吉尼亞·伍爾芙所指出的:“一方面是真實,另一方面是個性,如果我們想到真實是某種如花崗巖般堅硬的東西,個性是某種如彩虹般變幻不定的東西,再想到傳記的目的是把這兩者融合成渾然一體,我們承認這是個棘手的難題。”要想使得電影中的主人公形象更為立體和動態,就必須有針對性地選取甚至虛構事件。而就戲劇性而言,無論傳主擁有怎樣的傳奇、跌宕起伏的人生,其絕大多數的經歷也與常人并無二致。相對于篇幅更為自由的小說而言,電影需要努力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長中盡量制造沖突,并且要考慮到沖突的尖銳與激烈,以及營造劇情和劇情之間的起承轉合。這兩點都要求電影在考慮到文學性時可以部分讓渡真實性。
如在《天才捕手》中,艾琳帶著手槍登門質問珀金斯,她是用這把槍殺死沃爾夫,還是自己,還是珀金斯這一情節,就是電影為了增加沖突性而做出的虛構。就歷史性而言,戲劇服裝設計師艾琳·伯恩斯坦為了沃爾夫而拋夫棄子,兩人展開轟轟烈烈的愛情,并且艾琳在經濟上長期資助沃爾夫,這一點在電影中得到了如實交代。而為了對沃爾夫和珀金斯的反目做出鋪墊,電影渲染了沃爾夫對艾琳的拋棄,并讓艾琳對珀金斯提出了“沃爾夫在小說前的致謝寫給誰,實際上就等于是在宣布和誰結束交往”的觀點,絕望的艾琳表示明天的珀金斯就將是今天的她。盡管最終珀金斯用自己的冷靜勸走了幾乎精神崩潰的艾琳,但是艾琳已經在珀金斯的心中埋下了一根刺。又如電影將艾琳重要節目的初演,珀金斯妻子和女兒的度假出游安排在同一天,則是為了表現兩人為了《天使,望故鄉》的修改而同時推掉了從情理上來說都應該重視的事宜。而在兩人以工作為借口辜負了自己的妻女和情人后,他們并沒有在一起繼續對小說的修改,而是去了酒吧欣賞爵士樂。電影以即興表演的爵士樂的千變萬化來暗喻某種兩個人在藝術上互相成就、互相激發靈感、缺一不可的神奇魅力。這一點在如達米恩·查澤雷的《愛樂之城》(La
La
Land
,2016)等電影中也可以一窺端倪,而《天才捕手》則以一種更具浪漫主義意味的方式將其深化了:珀金斯告訴了沃爾夫自己最喜歡的樂曲,沃爾夫則寫在紙條上交給樂隊,讓樂隊用一種即興的、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這首曲子,令珀金斯十分感動。珀金斯和沃爾夫的每一次關于字句的推敲,關于情節的討論都如同一次卓越的爵士樂手之間的合作,兩人最終譜寫出來的是一段情致纏綿的美妙樂章。與之類似的還有如最終在沃爾夫死后,珀金斯收到了沃爾夫住院期間給他寫的信,沃爾夫心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再一次對珀金斯表示了愛和感謝,珀金斯面對這封信脫下了自己在整部電影中從未脫下的帽子,以表達對這位知己的追悼和敬意。電影中為了制造這一情感高潮,令珀金斯即使是在室內也一直戴著帽子。這種表現方式盡管是有可能違背傳主真實生活習慣的,但是它迎合了觀眾的心理需要和審美習慣,即主人公盡管生死兩隔,但是在情感上實現了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圓滿。相對于傳記片中的經典之作,對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傳》、朗·霍華德的《美麗心靈》而言,《天才捕手》在藝術上還有一定的差距,觀眾在這兩部高明的傳記電影中感受到的是傳主豐滿的生活,他們的作品或理論僅僅是其生活某階段的產物,電影沒有讓傳主的生活依附某部作品或理論展開。但不可否認的是,《天才捕手》的“雙傳主”模式以及與之對應的敘事手法,仍是值得我們進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