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平
貴州省福泉市陸坪初級中學
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重視概念教學,夯實學生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于概念基本上是一句話帶過或者對著書本將文字念一遍,這樣的教學策略導致學生在課堂中難以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學生只會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這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教學策略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
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
1.實驗情景。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培養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過程,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布魯納說:“一個壞教師奉獻真理給學生,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種發現真理的能力。
2.實踐情景。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
3.問題情景。利用掛圖、實物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的同時,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在觀察中解決問題,便于感性認識,能豐富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蒸騰作用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的?通過帶著問題觀察,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掌握和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知道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教師可將初中生物教學分為兩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知識點的講解,第二部分則是實驗操作。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同樣是教師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教師做實驗的重要目的便是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加了解知識點。因此,教師在對一些難點概念進行講解時,可以合理地根據概念為學生設計一個實驗,通過實驗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但是教師在設計實驗時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且需要設置任務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例如,教師在講解“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時,由于其概念是以微觀的角度進行講解的,學生對于其抽象概念難以理解接受,大部分學生只能對這兩個概念達到識記層次。為了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洋蔥細胞及人類口腔表皮細胞,并且記錄其結構組成,分析兩者的區別。通過任務激勵法讓每一位學生積極性參與到實驗中,以此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師在教學中講解概念時,可以將概念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以此將知識生活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生物這一學科的親切感。對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講解,教師結合實際物品進行講解能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認識知識,理解知識點。
例如,教師在講解“生態系統”這一概念時,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教師便可以在校園尋找一處小型生態系統,帶領學生去觀察這一生態系統的組成,從而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及構造。教師還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制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質量,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們的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生物學事實現象和學生已有經歷經驗引起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對生物學事實現象認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深化概念教學,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釋或解決具體問題鞏固概念教學,是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相應的改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地設計概念圖;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地設計實驗主題;根據學生實際尋找設計知識點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只有理論聯合實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