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玫 吳碧宇
(1.蘇州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華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近年來,我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展現了我國厚重的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藝術創作中,尤以電影創作表現得更為突出。”我國的民族電影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能以文化自覺的精神審視民族電影的文化傳統,在對民族文化的追根溯源中獲得新的力量。電影這種最具視聽表現特性的文化傳媒方式能夠充分表現少數民族的歷史、風土人情以及民族習俗、自然風光。民族電影有利于傳播我國的民族文化,利于推動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應當把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為對外傳播民族文化的媒介,借此推動我們的文化自信,因此揭示民族電影中的民族文化顯得尤其重要。然而,迄今為止,對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民族文化內涵的探討極其有限,僅涉及民俗文化傾向和籠統的民俗文化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其生產方式、民間習俗和語言服飾等各不相同。民族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重要組成元素。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在少數民族地區就是民族風情,大體可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筆者據此將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表現的民族風情歸納為原生態文化、風俗與服飾、民族歌舞、宗教與神話傳說四個方面,其中風俗與服飾屬于物質和社會民俗,民族歌舞、宗教與神話傳說屬于精神民俗,原生態文化融合了物質、社會、精神和語言民俗。本文擬在文化人類學的框架內,從原生態文化、風俗與服飾、民族歌舞、宗教與神話傳說四個維度系統地梳理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涵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至本世紀前十年的電影)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促進我國民族電影的對外傳播,使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通過電影這一媒介走向世界。
“原生態”一詞由自然科學借鑒而來,指一切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還未被開發過的東西。原生態文化是指“部族還延續原來的習性、習俗,以及這個民族勞作、歌舞、表達情感、婚喪嫁娶等這些形式還存在,如果這種文化在這種環境中誕生,就是原生態文化”。我國新世紀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有許多原生態影片,本文主要聚焦于原生態母語和原生態景觀兩方面。
每個民族由于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所限,都會產生獨特的語言民俗,例如諺語、歇后語、謎語等具有民間色彩的語言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語言民俗。“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要素,是民族文化交流傳承的重要載體。”少數民族影視作品為凸顯民族特色,原生態母語的語言民俗的運用也不可或缺。
新世紀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注重突出影片的民族性,越來越多地使用各民族的原生態母語。“少數民族語言進入電影成為一種美學自覺,即一種反商業的、返璞歸真的傳統生活原生態寫照。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電影為什么會在此時出現史無前例的少數民族‘母語電影’。”一些藏族題材的影片便采用了藏語進行創作。由藏族導演執導的第一部還原藏族當代現實生活的《靜靜的嘛呢石》是一部原汁原味還原西藏的藏族本土電影,全部以藏語對白講述了一個偏遠寺院的小喇嘛及周圍村莊的故事,反映了藏民族的歷史、宗教和生存處境以及獨特的文化和精神。該片采用實景拍攝,由藏族演員出演,展現了藏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該片將宗教世界與世俗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使世界能夠洞察藏族文化。《喜馬拉雅王子》將不同藏語方言區的人們集合在一起,使用各自的方言進行對白,方言不再成為交流的障礙。影片所有的演員都是藏族人,“因為藏族人是那塊天地養育出的。他們……特別大的藏袍,很厚的靴子跟,挎著刀,走路的時候很威猛。……是一種原生態,一種天然本性”。《尋找智美更登》為了更具藏民族特色,立足于雪域高原,也是用西藏演員講藏語,從不同側面表現藏族人的生活情感、民俗事項、宗教信仰等細節。《云上爾瑪》是中國第一部用羌族語言拍攝的電影,以紀實手法展示了羌族的服飾、語言、樂器、舞蹈、飲食、勞動和婚俗,片中原生態的山川人文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我們的嗓嘎》是我國首部侗語電影。這些原生態母語影片不僅突出了民族文化,而且有助于這些少數民族語言的推廣應用。
許多民族電影融合了物質、社會、精神、語言等多種民俗形式,顯示出多元化的民族風情。《阿娜依》是中國第一部描寫苗族侗族原生態的影片,將苗族和侗族的文化、風俗等融合在一起,是展現我國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一部影片,包含有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苗族刺繡、苗族姊妹節、苗族反排木鼓舞、苗族蘆笙舞、苗族吊腳樓、苗族銀飾等九項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片還有侗族苗族人的生死禮儀,顯示出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景象。《花腰新娘》展現了云南彝族的民族傳統,如婚姻習俗(不落夫家)、性別觀念(男尊女卑)、民族服飾(尤其是花腰帶)、圖騰崇拜(龍)、民間傳說(阿竜的故事)、飲食(米線)、歌舞(山歌、海菜腔、煙盒舞)、民居(土掌房)等。《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以彝族生活為背景的“原生態”電影。影片的美工和服裝是原生態的再現:摩梭人家的衣飾、藏傳佛教的神器,新娘家的院落、門板上的彩繪圣像全是原生態景觀。一個民族的成長與其生活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環境決定了民族風俗。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一大特色是將壯麗的邊疆風光展現給了觀眾。《草原上的人們》和《內蒙人民的勝利》展現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開滿燦爛的野花,無數牛羊隱匿在草叢中,銀色的蒙古包點綴在草原上,蔚藍色的湖水倒映著金色的沙漠。《勐垅沙》展現了傣鄉風光,為觀眾提供了了解西南邊陲的機會:沖天翠竹和繁茂榕樹交錯挺立,清澈的江水從壩間緩緩流過,女子身裹筒裙同男人一同田間勞動,遠處傳來寺院陣陣鐘聲。《山間鈴響馬幫來》展現了苗寨、哈尼寨的風光和廣袤的原始森林、梯田和亞熱帶的芭蕉林,這些異族風光給觀眾獻上了視覺盛宴。
少數民族“原生態”電影呈現了眾多少數民族的“異質性”特征。影片除了具有藝術欣賞價值之外,還展現出文獻記錄、民俗學和人類學的文化價值。
民族風俗與服飾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特征,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風俗描寫是民族精神形象化的體現,展現了許多民族多元化的風俗習慣。
在“十七年”時期拍攝的少數民族紀錄電影在規模上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中國民族志影片》記錄了當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包括生產、節慶、婚葬、建筑等,是研究這些民族的民俗的珍貴史料。《阿詩瑪》展現了云南石林美麗的山水景色,以及火把節里摔跤、歌舞和男女青年定情、幽會等具有濃厚撒尼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畫面。《內蒙人民的勝利》中描繪了主人公“套馬”的場面:主人公在馬背上翻越、制服烈馬的場景表現了草原上策馬奔騰的氣勢,反映了蒙古族青年的彪悍。《金銀灘》中藏族群眾向解放軍敬獻白色的“哈達”,表達對客人最熱烈的歡迎和敬意,這可以使觀眾了解哈達的含義。《哈森與加米拉》用哈薩克族的傳統風俗“叼羊”比賽表現主人公的勇猛,用“揭面紗”和“端瓷碗”等場面反映哈薩克族的結婚風俗。
民族服飾也是表現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少數民族艷麗的服飾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一抹亮麗的風景線。
《相約在鳳尾竹下》中,在傣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演員身著筒裙、頭戴竹編小帽,腰間斜挎精致的編織花包、肩挑竹簍扁擔的裝束展現了傣族特有的服飾文化。《神秘的旅伴》展現了彝族服飾:女子手戴銀鐲,穿著挑花刺繡衣裳,男子頭頂青藍色包頭,上身穿窄袖右開襟上衣,下身著寬腿腳長褲。《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服飾凸顯了苗族風格。用少數民族服飾突出視覺元素的影片還有《內蒙人民的勝利》和《草原上的人們》,影片中王爺家華麗的綢緞和皮毛服裝、歌舞女子和敬茶男子草原風格的長袍和腰帶以及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等,都頗具蒙古族特色。
民族音樂和舞蹈是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一道亮麗風景。它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自然清新、絢麗多彩的畫卷。
音樂具有民族文化敘事的功能。作為電影的一種重要視聽敘事語言,音樂可以使觀眾在節奏中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基調。音樂的渲染功能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為飽滿。音樂對電影主題、情感的宣泄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能夠充分突出影片的內在魅力。我國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有許多優美動聽的主題歌和插曲,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音樂更能展示出影片獨有的民族特色。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的插曲。這首內蒙古歌曲委婉悠長、舒緩的特點把觀眾帶到了一馬平川的大草原,讓人感受到天地的渾然一體,永遠銘記蒙古族人的敖包。 新中國的第一部(也是最優秀的)音樂風光藝術片《劉三姐》保留了廣西壯族民歌特有的質樸和詼諧。歌仙劉三姐與山歌融為一體,她通過歌唱表達了百姓的理想與愿望,也嘲弄了財主,顯示出她蔑視權貴的性格。《冰山上的來客》的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改編自塔吉克族的婚禮舞曲,歌曲不僅配合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刻畫,而且流傳全國,成為愛情歌曲的保留節目。
音樂風光影片《阿詩瑪》的音樂設計具有地域特色,包含大量的合唱、獨唱、對唱等形式,既有對唱“姑娘們踩麻在湖旁”和阿詩瑪的獨唱“長湖水,清又涼”,也有獨唱加合唱“回聲之歌”等,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鄂爾多斯風暴》富有濃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開片送葬隊伍伴著低沉悠揚的馬頭琴聲,在表現革命和斗爭場面時主題音樂則歡快激昂。高亢激越的蒙古族音樂襯托著草原上群馬奔騰、刀光劍影的畫面,將粗獷豪放的蒙古族風情表現得酣暢淋漓。《長調》以一種紀錄片似的客觀方式講述唱長調的蒙古族歌唱家的經歷。蒙古族的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正在被人淡忘,已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片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蒙古族人對歷史文化、人文道德的感悟,既表達了女主人公通過唱長調找回生活意義的主題,也為拯救長調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做出了努力。《岡拉梅朵》是首部現代西藏音樂電影,是藏族本土文化同現代時尚元素結合的有效嘗試。
影片中一首首民間世代相傳的古樸的民歌,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恍若天籟之音,引導人們回歸音樂的原始奇境。
除了音樂之外,原生態舞蹈也是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要素之一。用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話說:“所謂原生態舞蹈,就是流傳于民族、民間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間地頭都能跳的舞蹈。”在影片中,原生態舞蹈可以充分表現人類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和地域文化。原生態舞蹈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把起源于民族、民間的原始狀態下的舞蹈原汁原味地搬上舞臺,不進行過多的藝術加工。
傣族題材電影獨特的視聽奇觀是舞蹈表演。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傣族舞蹈承載著傣族人民的生活狀況、經濟形態、宗教信仰等文化內涵,呈現出傣族人的“民族性”特征。《孔雀公主》和《相約在鳳尾竹下》等均有許多舞蹈段落,充分顯示出傣族的人文內涵。《蔓蘿花》由舞劇改編而成,舞蹈是其最重要的表現方式,與人物、情節、矛盾、沖突緊密相連,許多舞蹈場面抒發了主人公的精神面貌與內心世界。《孔雀飛來阿佤山》的發生地阿佤山是云南佤族聚居較集中的地區。影片展示了世代相傳的佤族木鼓舞,凸顯出佤族人能歌善舞的特點。我國第一部反映舞蹈演員生活的《舞戀》突出反映了彝族的風俗習性,把彝族特有的樂器口弦作為貫穿影片的曲目,表演了背新娘、潑水、打棒棒等彝族婚禮風俗,使婚禮場面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幸運的星》展現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摩梭舞——瀘沽湖邊為祭奠火神“打跳”的盛大節日場面。
我國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生產方式、民間習俗和語言服飾等各不相同。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重要組成元素。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所表現的民族風情在宗教與神話傳說、原生態文化方面有獨特的民族風貌。
宗教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有著大量原始的民族宗教信仰成分,使得影片更具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藏傳佛教以其在我國少數民族群眾中的巨大影響而在多部影片中有所展現。
《盜馬賊》中有大量的民俗和宗教場景,可以說是一部由虛構人物串連起來的民俗紀錄片。它以紀實的手法再現了大量神秘的藏地宗教儀式,如祭山神、插箭、沐浴節、護法神舞、跳鬼舞、接圣水、拜千燈、送河鬼、天葬等,凸顯了宗教作為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牧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紅河谷》描述了居住在紅河谷的藏族人民為保衛家鄉與來犯的英國侵略者展開的斗爭,謳歌了他們維護民族尊嚴的民族精神。影片中的宗教元素對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老阿媽讓兒子救出少女和因雪崩被埋的瓊斯和羅克曼,表現了藏民悲天憫人的善良天性,這也是佛教中的典型的向善的思想。同時,影片反映了藏族的宗教文化,展現了藏傳佛教盛行地區磕長頭的儀式,將信徒與教徒們的虔誠拜佛儀式凸顯出來。人們手佩護具,膝著護膝,塵灰覆面,三步一磕,表現出堅強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可可西里》講述了記者尕玉來到可可西里跟隨巡山隊員進山追捕殺戮藏羚羊的盜獵分子的故事。影片傳達了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慈悲為懷以及以此為目標的身心修行,使影片達到了一定的深度。由于生命輪回學說的理想信念支配著這些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族巡山隊員的思想意識,所以他們對動物極為慈悲,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去保護動物。
一些影片改編自我國各少數民族優秀的神話傳說,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意境。《孔雀公主》再現了西雙版納的民間傳說,講述了古時傣族地區公主與王子的浪漫愛情故事,歌頌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阿詩瑪》由流傳于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口頭傳說改編,講述了阿詩瑪的不幸愛情和悲慘命運,使阿詩瑪成為堅貞愛情和英勇反抗的永恒象征。《劉三姐》根據廣西壯族民間流傳的歌仙劉三姐的故事改編而成,突出了劉三姐不畏強暴、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神女夢》根據壯族神話故事《百鳥衣》改編而成,表現了一種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神奇的綠寶石》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再現了藏族青年勇敢地找回綠寶石的過程。藏族神話舞劇《卓瓦桑姆》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善良愿望。《美人之死》根據民間傳說改編,展現了新疆特有的傳奇式浪漫和神秘情懷。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已經成為呈現國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資源,其所表達的文化訴求以及在表現少數民族精神氣質、民族文化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以上梳理了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蘊含的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這些和民族風情足以使我國的民族電影堅定文化自信。它們是我國的民族電影走向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我們應當以清醒的民族意識立足于我國的民族電影,進一步突出其中的民族文化內涵,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推動我們的文化自信,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歷史和民族風情,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