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很久以前,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駱駝隊歷經千辛萬苦,才走出了大海道。當他們出現在魯克沁一帶的綠洲上時,再無力氣向前走半步,就在一條坎兒井邊停下。
人和駱駝喝足水后,就開始找吃的。但除找到了一點干生面粉外,別的什么食物也沒有找到。領隊的看后一臉凄惶,這點面咋夠這樣的一群人吃呢?當他看到附近的農田里,滿是即將要成熟的豇豆后(漢族稱之為豇豆、一說白豆,維吾爾族稱之為撲爾加克),就立即有了主意。他決定用僅有的一點面粉搟成面條,多加水和豇豆一塊煮著吃。
有人開始剝豇豆,有人燒火,有人和面搟面。不一會兒,一鍋面條豇豆湯飯做好了。說起也怪,味道非常好,他們人人都心滿意足地喝了幾大碗。
有附近的農戶來看地里的莊稼,駝隊的人不好意思。盛了一碗讓他嘗嘗,并表示愿意給些銀兩作賠償。農人本不想喝,但看到白白的碗內飄著細如粉絲一樣的白面條,還有一粒一粒翠綠的豇豆粒時,實在抵擋不住豆豆面那漂亮的色彩和香噴噴味道的誘惑,就嘗了一口。感覺味道確實很特別,說他也從沒吃過這么好吃的食物。
他回家后,也仿照駝隊人的做法做了一鍋,全家人吃了都交口稱贊。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現今鄯善縣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會做這種湯飯。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這種既當飯又當菜、還有湯汁的清淡飯食,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如今,當夜幕降臨后,鄯善縣城的街頭滿是這種小吃攤,一年四季都有。不過,人們加以了改造,多用雞湯、羊肉湯來下面,出鍋后,將煮好的豇豆放一勺在碗里。有的還配上番茄。吃時,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放上醋、香菜、回族花椒葉等,味道更是不一般。營養也更豐富。
丁谷寺位于吐峪溝峽谷東面的山崖上,是吐峪溝石窟的組成部分。吐峪溝石窟鑿建于晉至唐代,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是佛教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鄯善人除傳寫佛經外還造寺修窟,丁谷寺就是唐代修建的。丁谷寺由數十個石窖和土塊壘砌的洞窟組成,據傳,其中較大的一個石窟是《西游記》中的牛魔王修建的。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鄯善時在魯克沁王城講經(魯克沁王城的講經臺便是當年唐僧講經處),牛魔王聞訊化為人形混在人群中聽經,心中有所動。后尋機與孫悟空相識,結拜為兄弟。為過火焰山,孫悟空與牛魔王之妻鐵扇公主結怨,牛魔王為此與鐵扇公主斗氣,便在離丁谷寺5公里處另修洞府并覓一小妾為伴。鐵扇公主與其子紅孩兒聞知后,很生氣,夫妻幾次打斗后,公主離開原洞府,進庵堂修行,紅孩和與牛魔王斷絕父子親情。牛魔王為妻離子去而傷心煩躁,小妾不能體諒且紅杏出墻。此時,唐僧師徒均得正果,唐僧返朝復命,孫悟空前去送行,飛過火焰山時,悟空降下去頭,拜見兄長牛魔王。牛魔王身形憔悴、悶悶不樂。悟空現身說法,勸其從佛信教。后來牛魔王在丁谷寺內修一較大洞窟,窟內塑有坐佛,壁面有佛像壁畫。牛魔王每天在丁谷寺聽經,并在自己修的洞窟拜佛誦經,數百年后亦成正果升天為仙,洞窟依然留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