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雪
(重慶大學 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30)
青春題材的電影一直在國產電影中久盛不衰,每位導演對青春的詮釋都有不同的風格。從第六代導演充滿孤獨、迷茫、欲望的青春吶喊,到21世紀青春電影中對回憶、愛情、叛逆等元素樂此不疲的重復。總的來說,國產青春電影的主色調偏向暗色,盡管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的不同使電影劇情有所區別,但都圍繞著“疼痛、懷舊、愛情”這三大元素展開。2013年上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系列更是讓國產青春電影進入量產時代,相繼推出如《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夏洛特煩惱》《少年班》等影片。除少數優秀影片外,這些青春電影都大同小異,打著“青春電影”的旗號將青春期成長中的苦惱、叛逆、孤獨無限擴大,實際上是對真實世界的扭曲。更有網友打出了“不墮胎、不劈腿、不疼痛”的“三不”原則來呼吁國產青春電影的改變。“其實,青春片不是一種普通的、全概念的商業電影,因為不同時代的青春是不一樣的。”2017年7月20日上映的《閃光少女》正是以清新的氣質、詼諧幽默的情節、二次元美學風格為國產青春電影添上一抹亮色,完成了對青春的另類書寫。
《閃光少女》講述了音樂附中民樂科的揚琴少女陳驚為了向自己所愛慕的西洋樂系師兄王文證明自己,連同好友“油渣”和女生宿舍502的二次元學妹們組成樂隊奮斗的故事。這部影片亦不可免俗地運用了青春電影中的重要元素——愛情。陳驚對師兄王文的愛慕與告白是劇情展開的導火索,也是人物行動的主要動機。但愛情在整部影片中并未占用過多篇幅,與其他青春電影中對愛情轟轟烈烈的講述和撕心裂肺的體驗相比,《閃光少女》中陳驚對王文、油渣對陳驚的青澀情感更符合大部分觀眾的經歷:懵懂的愛情固然重要,但并不是青春期中的全部。根據2014年10月人人網與藝恩咨詢聯合發布的《2014年輕人群電影風向標白皮書》顯示:19~30歲年輕人占觀影人群比例的51%。這批剛經歷過青春,或者正在經歷青春的年輕觀眾同時也是青春電影的主要受眾。《閃光少女》正是以校園場域的建構、新生代演員的應用、二元對立的情節設置來詮釋屬于他們的新生代青春。
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規定為10~20歲,青少年在這段時期中正處于在校園中的學習階段,因此校園空間也成為青春電影中的主體空間。大量校園地標的應用也是青春電影中的獨特標志。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宿舍游戲,食堂打飯聊天;《匆匆那年》里的教室相談。盡管限定的校園空間會讓影片產生一種局限感,但這也確保了青春的純潔性。《閃光少女》中用琴房、禮堂、教室、宿舍所建構的校園場域也使劇中角色的行為動機直接單純,情感真摯感人。陳驚和油渣利用琴房飲水機涮火鍋的行為,張貼在校園宣傳欄中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海報,從宿舍窗口望出去的美麗景色無一不勾起觀眾對校園生活的回憶。陳驚和油渣因為涮火鍋被發現而被校長在禮堂講話時點名批評,陳驚向王文師兄表白時在教學樓前點燃的心形蠟燭,民樂和西洋樂在走廊上隔著一道鐵門斗琴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使觀眾產生了一種共鳴感,繼而聯想到自己在青春時期曾經干過的類似事件。這也正是青春電影與其他題材電影的最大不同之處,它能輕而易舉地喚起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其次,演員的選擇也是決定觀眾是否能入戲的關鍵。“一個世紀的各種探索已經證明, 在影視諸多因素中, 對觀眾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員,是明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系列影片在挑選年輕演員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演員人氣、粉絲受眾等問題,甚至讓演員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肉體變成了電影的賣點之一,以營造視覺刺激來滿足觀眾的觀影快感,卻丟失了青春電影中重要的清新氣氛,還導致整部影片的演員質量參差不齊,被網友戲稱為“老黃瓜刷綠漆”。《閃光少女》在挑選演員時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發生,所選用的主要演員如飾演陳驚的徐璐、飾演油渣的彭昱暢、飾演王文的駱明劼等人皆為與劇中角色年齡相符的90后。同時,為了使演員最大限度地匹配角色,劇組還特別注重演員的音樂素養。飾演千指大人的劉泳希已是古箏十級的水平,飾演貝貝醬的魯照華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在讀生,飾演塔塔醬的韓忠羽從小就學習中阮,沒有學過樂曲的徐璐和彭昱暢也為電影進行了特訓,將劇中自己所演奏的曲目練習得滾瓜爛熟。因此,雖然《閃光少女》中演員們的演技還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這正繼承了第六代導演拍攝青春電影時大多選用非職業演員或剛步入影壇的新生代演員來擔任劇中主要角色的制作手法,使影片流露出一種自然的青澀氣質。而表演的真實性又使電影看上去流暢自然,毫不做作。
最后,《閃光少女》還使用了二元對立的情節設置來打造多元化青春。“青年本身不是一個固定的、統一的范疇,它自身內部存在著種族、性別、階級和其他方面的差異。”使得青少年內心迷茫,逆反心理滋生的并非環境影響、家庭教育等表層原因。追根溯源,青春期的特殊性導致這些青春期癥狀。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站在成人與兒童的十字路口迷失了自我,被困于成長的困境之中。想要打破這個困境,他們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斗爭,并在這個過程里尋找到平衡點,才能完成對自身的肯定和對欲望的正視,從迷茫的青春期邁向成年人的世界,自此破繭成蝶。這個自我斗爭的成長過程同樣也是影片中青春期的展示過程。《閃光少女》從一開場就通過一組鏡頭展示了西洋樂區和民樂區的訓練日常,直截了當地表明西洋樂與民樂的對立設置。在此之后更是不斷展現東方與西方、世界與民族、創新與傳統、二次元與三次元的對立。這些富有戲劇張力的情節設置同時也隱喻了國產青春電影中的時代變更:70后、80后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與《匆匆那年》中對雜糅在一起的對愛情的痛苦抉擇、長大的困惑彷徨已被《閃光少女》中90后、00后站在不同立場上依然選擇對青春的無悔詮釋所代替。陳驚對拒絕自己告白的王文所說的那句“等你們長大后回想起自己的17歲,肯定比我們后悔”,又何嘗不是90后、00后們對70后、80后的青春宣戰?《閃光少女》中的青春是正在進行時態的,影片用二元對立的情節設置來建構完整故事框架的同時,還向觀眾表現出新生代的敢愛敢恨、只求無悔的多元化青春。
《閃光少女》的二次元美學風格是使其區別于一般國產青春電影,成為“另類之作”的關鍵所在。一方面,不同的時代背景使每部青春電影擁有不同的時代符號。另一方面,二次元美學風格的表現也迎合了當下迷戀ACGN文化的年輕觀眾。影片通過二次元化的人物設定、二次元化的影像風格、互聯網思維的展現來完成二三次元的結合,開創獨特的“2.5次元”風格。
《閃光少女》使用夸張手法來展現角色設定,利用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的文化隔閡來營造喜劇氛圍。在二次元作品中,由于二次元的平面特性沒辦法像三維世界那樣立體真實,所以二次元作品通常會采用夸張的口癖、愛好、性格來設定人物,使角色在平面上顯得立體生動。而二次元愛好者在觀摩二次元作品中,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所喜愛的二次元人物風格,進而把角色的二次元屬性延伸到真實的三次元世界之中。這也是女生宿舍502被認為是禁區的原因:盡量避免與人交流,只肯用手機打字的自閉少女櫻仔;LOLITA服飾兼少女漫畫愛好者塔塔醬和貝貝醬;穿著打扮和個性都十分特立獨行,擁有網絡紅人“千指大人”身份的小霾。她們象征著當下青少年中一部分患上“二次元征候”的狂熱愛好者,生活在三次元世界中,卻按照二次元的方式行事生活,即使招來他人非議也我行我素。而不懂“手辦”具體含義,冒冒失失闖入502宿舍的陳驚則是大部分三次元青少年的縮影,盡管他們對二次元的了解遠遠比不上象征著“核心二次元受眾”的502宿舍女生,但90后、00后是慣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一代。所以陳驚在最初的驚訝之后,很快就融入了502宿舍之中,還在櫻仔被同班女生刁難時積極幫她解圍。除此之外,雖然是個二次元愛好者卻選擇隱藏自我的“油渣”則代表了另一部分喜歡二次元卻擔心他人目光的泛二次元受眾,實際上他才是片中所說的處于三次元與二次元之間的2.5次元人士。這三種不同的角色類型正如二次元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正義、中立、邪惡陣營一樣,二次元屬性和三次元思維的交戰之中產生了日式漫畫里的幽默氣氛。
為了凸顯角色的二次元屬性,二次元化的影像風格運用也必不可少。影片運用了大量的漫畫特效來參與電影劇情和進行鏡頭轉場。顯然,此類特效放在一部現實主義傾向的電影中必然是失敗的,會破壞觀眾的觀影體驗,甚至產生間離效果。但它卻與《閃光少女》中浪漫、唯美、幻想的二次元氣質不謀而合,甚至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影片中櫻花花瓣飄落進502宿舍,勾起了少女們的情愫。結果貝貝和塔塔放聲歌唱,小霾撥琴來和的和諧場面卻被陳驚的破鑼嗓子給破壞殆盡。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映射著二次元和三次元群體之間也可以融洽相處、相互理解。影片末尾時虛擬歌姬“洛天依”出現在劇場之上,伴隨著民樂演奏翩翩起舞,宅男們手持熒光棒井然有序地打call的場景更是將傳統與創新、虛擬和現實這兩大對立面結合在了一起。《閃光少女》中漫畫特效、漫畫轉場、對漫展等二次元場景大量展示的影像風格展現出了另一種層面的電影真實性。
另外,互聯網思維的應用也是凸顯時代特征、表現新生代青春的重要手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10~19歲群體占比為20.2%。90后、00后即是跟隨互聯網一同成長的“網生代”。他們對互聯網的重視與運用更是不用多說。互聯網思維和二次元情節一樣,成為推進影片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2.5次元”樂團在漫展表演的《權御天下》被上傳到彈幕網站上引發的轟動令陳驚以為自己“讓師兄見識到什么是揚琴”的目的已經達成,進而開展了第二場告白;小霾在網上發布了“千指大人”的召喚,會集自己的二次元粉絲使其來劇院為民樂系的演出助威;2.5次元星人“油渣”對陳驚的告白也是借助互聯網工具完成,在微信上發了平時自己所拍到的陳驚日常照片來訴說心意。這亦是新生代青春中獨特的時代符號。
如果說第六代導演的青春是在城市與鄉村、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迷茫和徘徊;《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中的青春是在浮華都市中對逝去歲月的哀嘆和對愛情的憑吊,那么《閃光少女》中的青春則是二、三次元碰撞之間的一次攜手奔跑。盡管影片還存在著人物臉譜化嚴重、劇情轉折突兀、情節設置不合邏輯等諸多缺點。但它打破了國產青春電影的“魔咒”,為人們展示了青春積極向上的一面。青春中并不全是疼痛和迷茫,青春電影也應該多元化發展。我國青春電影也正需要如《閃光少女》宣傳語“不一樣,又怎樣”的青春電影來引領青少年奮發向上,為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注釋:
① “手辦”來源于日文“フィギュア”,主要是指以ACGN角色為原型而制作的人物模型類動漫周邊。
② 出現在電影《閃光少女》中的“洛天依”是Yamaha公司的VOCALOID3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制作的全世界第一款VOCALOID中文聲庫和虛擬形象,她也是人氣二次元角色。
③ “打call”是來自于日本演唱會Live的應援文化,原是一種由御宅族或日本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