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許昌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在馬克·奧斯本與約翰·斯蒂文森拍攝的《功夫熊貓1》(2008)給全世界觀眾帶去無限歡樂后,夢工廠就開創了一條動作喜劇動畫之路。隨后,詹妮弗·余執導了《功夫熊貓2》(2011),并與亞歷桑德羅·卡羅尼合作推出了《功夫熊貓3》(2016),三部電影都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幽默文化。如果說電影的主題是中國功夫,并且在世界觀等方面的完善上大量使用了中國元素,那么在敘事套路以及深層文化內涵上,《功夫熊貓》依然是屬于“美式”文化的,尤其是其中的“美式幽默”十分具有解讀價值。
人們普遍承認,在美國文化中,幽默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常交往以及大眾傳媒造成的“刻板印象”中,美國人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幽默感。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抑或是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幽默都不是美國文化的專利,在“美式”幽默之外,還有如“英式”幽默等其他民族的幽默文化。另外,在每年問世的大量動畫長片中,由于抓住未成年觀眾的觀影興趣等需要,喜劇性幾乎已經成為這類電影的一種共性。因此,如果我們單純地分析《功夫熊貓》系列中的喜劇性,而沒有將其置于屬于美國的幽默文化這一框架下進行討論,那么無疑有可能使研究落入泛泛而談的境地,甚至讓人忽視了《功夫熊貓》的美式屬性,無法將其與同樣具有類似成長模式敘事以及大量“包袱”的國產動畫長片區分開來。
“美式幽默的產生有著歷史、社會、流行元素等多重因素的根源,在全球化進程不間斷的跨文化交流之中觀眾對于美式幽默的理解程度也變得更為深入。”以主人公阿寶為例,阿寶對于《功夫熊貓》中的幽默制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阿寶從一個功夫的門外漢,到成為武林高手的成長經歷,以及在成為“神龍大俠”之后近乎超級英雄的所作所為,也正是《功夫熊貓》被詬病為依然是包裹著美國意識形態的美式大片的重要原因。而也正是在這個被認為體現了“美國夢”的小人物身上,他身上的諸多令人發笑的情節或特點,都是與美國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或流行元素密切相關的。美國的民族以及本土文化最早無疑成型于殖民地時期,此時美國本土流傳的傳說故事或民間俚語,甚至是通俗歌謠等,對于后來的美國幽默文化有著奠基意義。如誕生于這一時期的“揚基”(Yankee,也被稱為“美國佬”)稱謂。早年揚基一詞是英國人對遷移到北美的新英格蘭人的一種帶有貶義的、有著嘲弄意味的稱呼。然而在后來的歌謠《揚基小調》、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德歷書》中,揚基一詞被賦予了虔誠、務實等正面意義,新英格蘭人以自己身為“揚基”而感到自豪。這種思維的轉化正是美國民族意識逐漸形成的象征。而在對揚基人的理解上,人們一般認為其還具有質樸、滑稽可愛的一面,以與浮華的英國殖民統治者形成對比。而在熊貓阿寶的身上,就帶有這種揚基印記。
阿寶對于山谷而言,是一個外來者,當地的土著主要是鴨子、兔子和豬。長大后的阿寶顢頇肥胖,看起來完全不是一位適合練武的人,浣熊師父一開始也不覺得阿寶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而阿寶肥胖臃腫的身材以及貪吃的特點,也為電影提供了許多笑點。但是烏龜大師卻看到了阿寶身上諸多可貴之處,認為他可以成為拯救大家的神龍大俠,如勇氣、堅韌和頑強,以及悟道的大智若愚等。在阿寶還是一個武功的門外漢時,他就敢于向蓋世五俠都恐懼的大師兄泰狼挑戰,阿寶還能拿出跟做菜一樣的韌性來學武功,用自己肥胖的身軀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擊打。這些其實都是早期美國人賦予揚基人的優點。早期人人不看好的北美人正是在幽默自嘲的精神下團結起來,樂觀地對抗力量要遠遠強于自己的英國殖民者,并最終獲得勝利。而在《功夫熊貓》中,阿寶即使是在戰勝敵人,從缺點重重的無名小卒成為神龍大俠后,也并不以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自居,而是繼續流露著自己傻乎乎的、愛吃膽小的一面,依然近乎天真,這也是一種勇于自嘲,但是又始終帶有極為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式幽默。而這種在戰斗中、在底層勞動者中成型的幽默也往往顯得無拘無束,被詬病為太過外露、淺白等,尤其是在與強調紳士風度的英式幽默、講究含蓄內斂的東方幽默進行比較時。
如前所述,美國幽默具有獨特的美學品格,而在美國動畫電影中,曲折而生動有趣的情節與喜劇性的結尾,幾乎已經成為動畫人創造的共識。動畫創作能夠使主創最大限度地脫離現實的束縛,盡可能地發揮想象力,建構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界,賦予人物特殊的人際關系、能力以及行為。因此,在《功夫熊貓》這一具有表達優越性的動畫中,美國幽默文化得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視覺上,《功夫熊貓》利用動畫的創作自由度給予了人物具有喜劇性和傳奇性的外表與人物關系,不斷地彰顯著美國文化中熱衷于表現的普通人的勵志成長過程這一點。在《功夫熊貓1》中,開面條店的鴨子爸爸平先生與阿寶之間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父子關系就已經帶給觀眾不少歡樂。這一點被主創們在后續創作中進行了發揚。在《功夫熊貓2》中,阿寶和平先生的父子情深繼續為觀眾制造笑點。在《功夫熊貓2》中,平先生收養了他認為是“孤兒”的阿寶,然后用“我喂你,然后給你洗澡,然后再喂你,然后不停地喂你”來表達自己的父愛。而阿寶作為熊貓很快長大,在體形和生活習性上與平先生逐漸形成了鮮明對比,先是又當爹又當媽的平先生要靠著小板凳才能給阿寶洗澡,最后家里所有竹制家具都被阿寶吃光等,這些都是具有溫馨感又令人莞爾的畫面。在阿寶成為神龍大俠后,白孔雀沈王爺奪占金屬,制造火器,綁架他人,成為地方一霸,阿寶則義不容辭地去與沈王爺作戰。平先生自然在家里對兒子十分牽掛,當阿寶平安歸來后,平先生忍不住沖上去抱住他。而由于兩人體形上的巨大差異,矮小的平先生幾乎是撞在了阿寶富有彈性的肚子上,但兩人一點都不覺得這是他們之間的隔閡。這無疑在視覺上是極有幽默感的,一旦父子雙方被置換為同類動物,這種逗笑的視覺效果也就失去了。與之類似的視覺上,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給觀眾帶來的幽默還有如阿寶因為針灸而在悍嬌虎說著悲傷的故事時做出咧嘴吐舌的鬼臉,阿寶因為肥胖而無法潛行而只能跌跌撞撞地走小碎步等。
《功夫熊貓》在聽覺上的幽默主要體現在臺詞上。例如,在《功夫熊貓1》中,哲學智者烏龜大師勸說阿寶時說過:“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放棄,不放棄;做面條,不做面條。)”當時的阿寶對自己成為神龍大俠毫無信心,認為自己應該回家繼承平先生的家業做面條。烏龜大師這句指點迷津的話來自于莎士比亞著名戲劇《哈姆雷特》中的臺詞“生存或是毀滅”,而“noodle(面條)”在英語中做動詞又有“愚弄”之意。烏龜大師希望阿寶不要輕易放棄自己,而是先努力做好眼前的事,享受當下,不被命運所愚弄。這里借用莎士比亞的臺詞,幽默感正是通過對經典的解構而形成的。而這樣的幽默對于非英美文化圈的觀眾來說是較難理解的。正如人們所承認的,幽默體現著不同地域的審美心理,某種幽默往往只能在固定的民族或區域內為人理解或風靡,因為它表達的是民族某種潛在的思維或關注,它最終在向外傳達時,投射出來的也是源頭民族的形象。這有時候就容易導致幽默在傳譯時喜劇感的喪失。此外,配樂和音效也是電影聽覺幽默的來源,在此不贅述。
《功夫熊貓》善于在先后銜接的敘事上制造幽默,在其中放大人物定位本身就具有的喜劇性。如阿寶在氣質和外形上被設定為一個惹人發笑的胖子,電影中也表現了之前他因為太胖而讓仙鶴給他針灸的時候老是找不到穴位。而這一點恰恰成為他能夠打敗泰狼的關鍵。泰狼憑借自己的點穴功夫打敗了蓋世五俠,結果剛練武不久的阿寶卻因為肥胖而讓泰狼屢點不中,原本是練武的弱勢反而成為優勢,但是又十分合理,可謂充滿了喜劇感。又如在《功夫熊貓3》中,阿寶和蓋世五俠前去拜訪浣熊師父,浣熊師父卻說從今以后讓阿寶來教蓋世五俠,這讓阿寶受寵若驚,并且表示自己實在不擅長教人。浣熊師父就展示了一手神奇的氣功。阿寶驚喜地說:“我教了他們就可以練這個了嗎?”浣熊師父卻說:“你教了他們我就可以練這個了。”阿寶在師父面前呆萌耍賴,又崇拜師父的武功,浣熊師父對徒弟看似威嚴實則寵溺的關系在這種出乎觀眾意料的對白的跌宕中體現出來,電影的喜劇性也被點亮。
美國幽默文化甫一誕生,就有著明晰的社會功能,如“山姆大叔”“第二十二條軍規”等詞匯都來自不同時代膾炙人口的喜劇作品。時至今日,美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幽默既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又依然有著美國人的政治傾向或訴求。在《功夫熊貓》中,無處不在的美國幽默文化首先是由于人們對幽默的歡迎而保證了電影在世界上的強勢傳播。其次,在這種傳播中,電影原本借用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包括功夫、太極、氣功等母題、各種建筑、服飾上的符號等,它們身上屬于中國文化的文化特殊性就被淡化和削弱了,從而一種“文化政治”的目的得以達到。正如人們所指出的,“當我們感受了輕松快樂并在這同時或之后有所感悟和醒思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主創人員思想和才華的巨大傳播力量”。在美國幽默文化的包裹下,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得以傳播,西方話語下的美式生活態度得到表達,一種美國形象也由此建立起來。
另外這種強勢傳播,也最直接地體現了幽默的商業功能。相對于精英而言,商業片針對的消費對象自然是大眾。而大眾對電影進行消費的目的普遍就是獲得娛樂。從迪士尼、夢工廠之前的創作就不難發現,幽默始終是其動畫長片中不可或缺的。而夢工廠在總結了如成龍動作片等持續不斷地創造票房奇跡的現象后,創立了“動畫+功夫”,再以幽默注入其間的藝術范式,再加上美國電影中卓別林等喜劇大師建立起的肢體幽默傳統,也給了主創以啟發,于是《功夫熊貓》中正面人物往往狼狽不堪、插科打諢,但是又能傳遞出一定的內涵和正能量,而反派人物也往往喜感十足,令人捧腹。動畫長片本身就必須被設置為老幼咸宜、“寓教于樂”的電影模式,而動畫藝術在造型、動作等設計上的自由度又使其與幽默詼諧有著不解之緣。觀眾對于一部動畫電影的審美期待無疑就是要在觀影中獲取一種輕松的、合家歡式的消遣。《功夫熊貓》中密集設置的美式幽默無疑迎合了這一點。
當人們將動畫長片視為一種特殊的、更為靈活的喜劇表演形式時,就必須重視如何在“語言—視覺”這種交際模式中負載幽默。在《功夫熊貓》中,大量屬于美國幽默文化的設定和橋段,傳遞給觀眾詼諧和有趣,使電影實現了真正的雅俗共賞。電影中的美國幽默文化既貼合了動畫藝術要求夸張、變形的效果,也折射出美國人的商業智慧與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