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丹·吉爾羅伊的《夜行者》(Nightcrawler
,2014)通過對“夜行者”路易斯·布魯姆的刻畫,關注了資本市場之下新聞業忽視公眾與道德的黑暗面。電影除了在選材立意上的別具一格外,在敘事上也暗藏諷刺,并以細膩、冷峻的影像策略進行各種細節的對應或襯托,輔助了敘事上的暗諷。在故事片中,絕大多數影像都是服務于敘事的。我們有必要先對《夜行者》的敘事主旨進行提煉。電影要批判的是在以驚人速度發展的信息時代,所謂“無冕之王”們的復雜身份,觀眾接受到的與其說是媒體呈現的真相,不如說是一種被合作“制造”出來的“真相”。在當下,影像這一傳播方式對于受眾而言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不僅在表達上影像相較于紙媒更為生動、形象和感性,且與受眾有著相對于平面媒體更多的個性與互動性。需求決定了供給,普通觀眾便意味著媒體龐大的市場利益,正因如此,在買方市場中,精彩的新聞影像成為各大電視臺追逐的目標,新聞采訪的門檻越來越低,類似路易斯這樣的“夜行者”也就應運而生。“夜行者”指的是自由記者和攝影師,對于社會突發的各類新聞事件,他們往往有著敏銳的嗅覺,而能趕在電視臺記者甚至是警方之前抵達現場,采編新聞畫面,而這類新聞又以暴力犯罪為主。這也就是美國新聞史中曾提及的“黃色新聞”中的一種。一旦拍攝到相關視頻,自由記者和攝影師們就可以將其販賣給電視臺的有關節目組。在電視臺加工后,擁有聳人聽聞標題的新聞就得以播出。媒體對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再是武斷、自由的單向輸出行為,民眾能夠通過網絡等對新聞進行反饋,甚至這種洶涌而來的信息回饋能動搖媒體的話語權。觀眾的收視率直接關系著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因此怎樣獲取更高的收視率,吸引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就成為電視臺首要考慮的問題,在廣告費的誘惑下,道德無法與利益進行博弈,新聞倫理和行業道德被媒體人所拋棄。路易斯等人能夠隱藏起自己對他人的苦難缺乏同理心的病態,在看似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斷掠奪著生存資源,并坦言“誰看見我誰就倒霉了”。
在表現這種畸形卻又已經為人們見怪不怪的社會癥結時,《夜行者》采用的是一種高度冷峻的影像風格。電影以一種具有一定距離的影像來完成敘事,觀眾始終對男主人公路易斯·布魯姆有著高度疏離感,觀眾在明白此人具有機敏、冷血、行動力強的一面時,卻無法深入他的內心,明晰他行走在這條黑暗之路上的動機。當路易斯冷靜地將攝像機對準各種血腥畫面,甚至能夠嘴角帶著微笑地將一段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視頻錄入電腦中時,吉爾羅伊也冷靜地拍攝著路易斯的一舉一動。一般來說,好萊塢電影在影像美學上一般有如下策略:強調畫面內容在視聽方面的刺激。如《芝加哥》(Chicago
,2002)中關于夜總會的影像,無論是表現的內容(惹火的歌舞表演)抑或是鏡頭的切換,都突出的是一種激昂、歡快、誘惑的氛圍。然而在《夜行者》中,除了最后的追車場景外,電影的絕大多數影像平淡無奇,使用了近乎大量由對話組成的內景鏡頭,分鏡也較為緩慢,依靠演員本身表現出來的成熟穩重中又透露了偏執和陰鷙的氣質,來傳遞給觀眾“主人公在惡中步步淪陷”的信息,而非依靠快速分鏡來制造緊張和刺激感。除此之外,好萊塢影像擅長設置懸念來引發觀眾對敘事的好奇心。如《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1999)中布利達關于自己一年之內死去自述時的畫面。而在《夜行者》中,路易斯打死保安,給競爭對手的汽車動手腳以制造車禍,并在車禍發生后前去拍攝競爭對手受傷的樣子,全部按部就班平鋪直敘,在鏡頭運動方式上也以固定鏡頭為主,并不做特殊的處理,觀眾猶如觀看監控探頭的畫面一樣看到了路易斯的犯罪情形。觀眾與人物之間始終保持了距離。整部《夜行者》高度寫實地還原了不擇手段的自由記者的工作生活場景,電影中80%的畫面為夜景,汽車內景和公路鏡頭也占據了80%,觀眾可以看到路易斯在晝伏夜出中經歷漫長的等待,以及各種各樣的奔波。電影以這樣一種具有真實感的影像來表現有著人格缺陷的路易斯,從偷井蓋電線的小混混到成功混成大記者的過程。電影以一種平靜的方式來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言行上,讓后者而非影像來承擔感染觀眾不安、躁動情緒的任務。而“戲中戲”則成為電影調劑略顯枯燥的敘事的一種影像策略。電影中多次出現早間新聞的畫中畫。主持人和嘉賓形象佳美,字幕不斷滾動,現場畫面迅速切換,觀眾能感受到這類畫面中事件的突發感和爆炸性,以及信息來勢洶洶的灌輸性,因為這類影像所要激發的就是觀眾的劇烈情緒,這也正是路易斯上司、制片人妮娜所一再強調的新聞影像的“graphic”要求的體現。此時新聞影像越是抓人眼球,新聞外的敘事影像就越有“零態度”和“不在場”的冷峻感,觀眾也就越能感受到虛假和真實之間的區別,明白作為新聞的受眾,大家接收到的不過是媒體的“表演”。
吉爾羅伊對冷峻影像風格的追求并不意味著在鏡頭設計上的徹底“不在場”,相反,《夜行者》是一部被譽為極有學院電影氣質的作品。路易斯是一個在當前好萊塢電影中為數不多的,以徹頭徹尾的反派形象而成為唯一主角的角色。在電影結尾路易斯小人得志地成為正式記者的安排下,要實現對路易斯的批判,便無法單純地使用類似于新聞鏡頭的影像進行敘事,這有可能使觀眾對于電影的理解陷入“美國夢”式的偏差。因此,吉爾羅伊也在電影中充分發揮了影像的符號性,在其中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臧否態度。
牛翔在《淺析影像傳播中的符號性》中曾經指出:影像傳播具有符號性特征,而這符號性特征又可以分為圖像(icon)、指示(index)和象征(symbol)三種不同的層次。其中,圖像意味著對表現對象的寫實性展現,而指示則意味著能指和所指之間有著某種本質上的關聯性,象征則代表了符號和所指之間有著更具任意性,但又存在某種約定俗成觀念的關系。在《夜行者》中,電影多次表現了路易斯一邊看電視一邊澆花、熨衣服的情景,甚至在路易斯面對警方的詢問時,也強調了自己澆花這件事。這種普通的日常行為圖景已經超越了圖像層次,而具有指示作用。無論是看電視,抑或是做家務,都屬于平常的、觀眾熟悉的行為,然而在電影中這類行為卻起著豐富路易斯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路易斯在經過晚上的忙碌之后觀看的是早間新聞,換言之,他是在以一種欣賞的姿態來觀看自己勞動的“成果”。而這類奪人眼球的早間新聞又通常是些暴力流血事件,路易斯獵取甚至制造這類新聞的行為是令觀眾瑟瑟發抖的,但是對路易斯而言,這種行為就和他澆花、熨衣服一樣只是一個普通的生活片段。此外,就約定俗成的觀念而言,路易斯雖然單身獨居,但是保持房間的整潔,沒有嫖賭毒等不良行徑,有著較為規律的生活習慣(按時澆花和熨衣服),這種正面性的、閑適的行為暗示的是無論是偷盜抑或是成為“夜行者”,對他來說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原因,更有嗜好的因素驅使,他在處理犯罪行為時,也與澆花、熨衣服一樣有條不紊、得心應手,他本性中有著冷靜、冷血甚至變態的一面。
《夜行者》在影像上的學院派特征還表現在呼應的使用上。如當妮娜和路易斯會面時,路易斯告訴妮娜自己最近在進行拍攝構圖方面的學習,其后不久的一次車禍中,路易斯就將傷者的身體拖拽到車頭正前方,電影在此使用了一個頗具構圖意味的正面鏡頭,來呼應路易斯對于“構圖”的偏執。可以說,除去對具有指示意義的場景進行重現以外,前后呼應的畫面也是《夜行者》采用的影像策略,在呼應之中,能指也就擁有了所指,圖像上升為指示。如當路易斯的拍攝逐漸風生水起之后,曾經引導他入行的同行競爭者喬就對路易斯拋出了橄欖枝,除了開出優厚的薪金吸引路易斯外,喬還特別強調了自己擁有兩臺采訪車,這對于干這一行是很關鍵的,因為不同的車意味著可以蹲守不同的地盤,他愿意分出一輛車以及這輛車負責的地盤給路易斯。路易斯果斷地拒絕了喬,隨后喬就因為路易斯的陷害而在飛馳中遭遇車禍。這一橋段突出的是路易斯的心狠手辣、毫無人情。而在電影的結尾,吉爾羅伊又隱晦地以影像呼應了這段敘事。此時的路易斯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團隊,在他慷慨激昂、義正詞嚴地對團隊的新人們發表完演講后,他們分頭鉆進兩輛車中,而汽車也在一個岔路口分道揚鑣。喬和路易斯之間存在先合作、后競爭的關系,這一次較量以路易斯的勝利告終。而電影以這一影像暗示了,秉承著唯利是圖原則,甚至不惜坑害自己員工里克的路易斯,將來也很有可能遭到自己提攜的新人的反噬。“車”在這里就成為一個涉及業內合作和互害的符號,而非僅僅是自由記者們使用的交通工具。與之類似的還有如電影使用的為數不多的空鏡頭中,有一個隨風擺動的、詭異的綠色充氣人偶,代表了被操縱的、扭曲了的“真相”等。
如前所述,《夜行者》采用了平實的影像風格,導演本人的褒貶則被隱藏在各種影像符號中,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影在影像制造上徹底放棄了娛樂性。在電影中,路易斯親手策劃了警方追捕毒販的事件,并飛車跟蹤警車,利用毒販手中的槍殺死了自己的助手里克。整個過程在視覺上都極為震撼,使觀眾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情感體驗,順利地將電影推向高潮。而由于這一系列事件在邏輯上的順理成章,因此影像的震撼是建立在真實性上的。
在這段暗夜故事的講述上,吉爾羅伊巧妙地把握和利用了夜間光線,光源包括車燈、路燈以及路易斯和里克攝影機上的照明燈,吉爾羅伊甚至不惜借迎面駛來車輛的刺目的車燈光線讓畫面失真,一來夜間會車時確實有炫目現象,二來這也營造出了緊張感。在險象橫生的飆車戲中,路易斯開的鮮紅色的道奇挑戰者動力大而車體笨重,提速相較一般輕型跑車略慢,這也使得路易斯跟在一排警車之后,但能憑借自己的駕駛經驗而并不落后,又因為這種出發位置上的靠后而能在警車接二連三地翻車、撞車后保持自己安然無恙。此時的鏡頭調度和剪切,包括警車墜地、火花四濺的慢鏡頭等的使用亦嫻熟得當,游走于警匪之間的路易斯和其他人之間張力極強、劍拔弩張的利害關系呼之欲出。“導演必須遵守的兩個條件,一是不應該有意欺騙觀眾,二是搬演的內容應與事物的本質相符。”盡管這一段追車戲時間不長,在瑰麗炫目程度上也不如《變形金剛》等電影,但是它卻能在不違背自己規定情境的前提下,給觀眾帶來視覺刺激和心理震撼。
《夜行者》并不需要觀眾對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而希望觀眾反思主人公言行背后的社會陰暗面,影片采用了樸實冷峻而又不乏暗示意味的符號的影像策略,并在尊重敘事邏輯和真實性的基礎上以有限的震撼畫面來中和壓抑感,凝聚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夜行者》所值得肯定的并不僅在于其精彩動人、高屋建瓴的敘事,還在于其有針對性的影像策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