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貝/吉林大學
為實現對資本主義制度有力的社會性批判,馬克思首先提出了勞動異化的觀點。法蘭克福學派在汲取和借鑒勞動異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消費異化的觀點,用以分析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消費現象。在《單向度的人》當中,馬爾庫塞根據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一系列情景,將這種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稱之為“單向度”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人們喪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思維。一旦有人表現出超越性或批判性的觀點,就會被視為異類。統(tǒng)治階級操控下的技術統(tǒng)治有效地壓抑了反對意見。在這個社會中,人們雖然過上了舒適、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其精神生活卻是貧乏的、空虛的。消費異化是馬爾庫塞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和商品拜物教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消費本來是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中卻成為了人們補償勞動,失去自由的手段,也是人們逃避現實的艱辛和不幸的方式,統(tǒng)治階級通過科學技術對人們的消費進行操縱和控制,從而使消費成為新的社會控制手段。①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消費是勞動人民群眾為了創(chuàng)造歷史所獲取滿足其基本生存所需物品的一種途徑。但在現實社會中消費的目的卻改變了,其存在不再是為了滿足人們存在的一種生存手段,而且是人們想盡辦法追求的最終目的。人們在商品消費中尋找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商品也不再是因為被需要而生產,而是因為最終能夠出售而得以存在。消費仿佛已經成為人追求幸福的唯一目的,商品被消費已經逐漸喪失了其所擁有的使用價值,人們獲取商品不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實際需要,而僅僅是為了占有。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生產力水平都有了極大地提升,物質匱乏的窘況已經成為歷史,人們的消費方式、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人類社會逐步迎來了大眾消費時代。與此同時,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購買商品所獲得的實際價值和功能,而是逐步去尋求商品的附加符號價值。人們通過消費獲得一種區(qū)分自己和他人的手段,消費行為最直觀地反映了自身的經濟情況、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消費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是一張介紹性的名片。由此,人們?yōu)榱颂岣咦约核^的社會地位、彰顯自身經濟力量和身份、使自身獲取他人認可和關注,在消費活動中,尤其重視商品的品牌、質量等,并通過這一途徑滿足所謂的虛榮心成為普遍現象。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對虛假需求的概念作出了解讀,其明確地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超出必要需求,即滿足人類基本生存發(fā)展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另一種則是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變化,因而需要具體判斷的需求。但是問題存在的核心是應該由誰來做出這樣的判斷?馬爾庫塞認為應該由個人來回答,但是在單向度的社會中技術統(tǒng)治已經使人們喪失了這樣的能力,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勞動者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來作答。所以,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家利用技術統(tǒng)治的有效運作下,正在以一種看似自然合理的手段使人們喪失分辨“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的能力,他們將諸多不必要的需求強加在人們身上,從中謀求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馬爾庫塞通過對消費異化本質的揭露,使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的人們認識到了自身危險的生存環(huán)境,激發(fā)了他們改變生活狀態(tài)的斗志,為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在引出消費異化觀點時,雖然當時集中研究的對象是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其異化消費理論也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也應該引起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視和警惕。這是因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消費領域也出現了許多類似問題,對一理論的認識也為我國構建和諧的消費環(huán)境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消費形式,與此同時,西方消費主義觀念也逐步滲透進來,使我國尤其是有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形成對物質的一種接近病態(tài)的追求意識,物質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不去思考,不再區(qū)分“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注重物質消費、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等現象層出不窮。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過度消費、奢侈消費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要走“以人為本”、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和諧消費的理念,才能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健康、永續(xù)的發(fā)展下去。因此,我們應當以兼收并蓄、集思廣益的眼光和態(tài)度來發(fā)掘和利用消費異化理論對于我國社會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注釋:
①羅小青,張雙耀.馬爾庫塞對消費異化的倫理批判及理論建構[J].中南大學學報,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