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花/廣州工商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情寄語年輕一代:“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弊鳛榍嗄甏髮W生群體的一部分,高校貧困生群體的發展直接關乎整個青年群體的發展,因此高校資助工作不容忽視。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資助工作也要構建新模式,完成資助的最終目的:育人。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相繼加大財政收入,我國已經形成了“獎、貸、助、補、減、嘗”的資助體系。在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國高校工作也在不斷發展和深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努力讓各學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的向大眾化逐漸普及,在校大學生的人數呈飛躍式的增長。經過黨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我國已經建立起以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特殊困難補助和減免學費為主題的、多元化的資助貧困生的政策體系,經過不斷地探索,形成了“獎、助、貸、減、補”為一體的混合資助制度。從而“保障每一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目前多數高校貧困生認定普遍模式是:學生提交申請-班級評議-學院審核-省資助中心審批。在評定過程中,缺乏監管機制。首先當地村委、民政部門所開具的貧困證明可信度不高。當地村委或者居委在學生辦理貧困證明的時候,或礙于情面或缺乏家庭經濟實地調查導致無法真實得知該生家庭經濟實際情況。其次,高校資助工作由于缺乏人力,無法嚴格審核貧困材料的真假性。如貧困證明上貧困生的實際生活支出和學生家庭實際情況無法證實。有些學生為了能成功進行貧困生認定,材料弄虛作假,騙取國家補助。尤其是進行貧困認定時“家庭是否借債”“家庭是否有房產”“家庭成員是否有重大疾病”等等被作為評定標準之后,許多材料的真實性有待商榷。這反映在認定過程中,缺乏監管機制和有效的科學認定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對資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魚漁”都要兼授,不僅要扶物質上的“貧”,更要把“志”扶起來。貧困生大多來來自農村,家庭經濟能力較差,家里支持他們上大學,幾乎就傾盡了家庭所有的錢財。上了大學后,該類學生比較容易滋生貧困自卑心理,他們想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但由于缺乏特長、技能,比較難進入學生會或者協會,找不到平臺來鍛煉自己,形成了缺乏技能——找不到平臺——得不到鍛煉——缺乏技能,增添自卑的消極循環中。久而久之,心里會滋生出聽天由命,命運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消極心態。
當前,一些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甚至一些受資助的大學生也沒有感恩之心,這是高校教育應到高度重視的一大問題。高校在做資助工作結束后,往往會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貧困生進行誠信感恩教育,或者舉辦誠信感恩教育的演講比賽、手抄報等,形式單一。總的來看,起到的效果不明顯,后續影響力不大。有些甚至被認為是形式主義,是為了迎合資助常規工作而做的工作,學生情感認同不高。
(1)為了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交材料的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高校輔導員可以采取多方聯動的方式,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順利開展。首先,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遞交材料,可找學生逐一談話,對學生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其次,通過班級同學、舍友了解申請貧困認定學生的消費情況。第三,可以通過學生后勤查看學生在校的大致伙食消費情況。最后,可以通過電話對學生家長或所在村委、居委了解情況。
(2)利用互聯網加強信息管理,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目前,貧困生的認定主要是由高校進行,依據的材料基本都是學生生源地村、鄉鎮部門的證明,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要在全國、省、市、縣資助管理機構的統籌領導下,建立全國的貧困生數據庫,把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日常消費情況,家庭困難情況、誠信貸款、誠信消費等都納入數據庫的管理范圍。按照國家發布的標準,由當地的民政部門、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對每一位考入大學的學生進行家庭經濟甄別,確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貧富層次。這些數據庫在一定的管理權限內進行全國聯網,以供需要條用材料的資助管理機構、高校作為評定資助標準的參考。這樣,高校就可以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提高資助資金的效益與效率,使得學生的貧困認定更加科學化,同時也杜絕虛假材料盛行的現象。
(1)在資助工作中,除了給貧困生進行物質上的資助外,更要在精神上給予學生鼓勵,重視扶“志”。貧困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難、缺乏特長等種種原因,容易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甚至還有自卑心理,對學習、人際交往等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資助工作中,要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讓他們能認識自我,愉快地接納自我,并能主動地適應社會。要有引導性地幫助貧困生從思想根源處消除“不勞而獲”的惰性思想,讓精神資助融入經濟資助中,從而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人生方向,實現根本性“脫貧”。
(2)搭建“能力發展性資助”為中心的資助育人平臺,促進貧困生的全面發展。資助育人,資助是方法,育人是根本目的。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在心里、學習、社會交流等層面建立自信。在注重在物質上幫困的同時,更要對他們進行一種精神上的扶持,從而促進貧困生的綜合能力。如可以嘗試各類型“導師制”,全程關心貧困生成長成才。通過設立活動導師、學習導師、創新創業導師等等,建立“貧困生培訓補助制度”,讓貧困生得到更專業的指導,提高學業競爭能力,在各類活動、比賽中脫穎而出,提升自信。
(1)通過感恩活動促進感恩教育。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要讓大學生學會感恩,必須讓他們在顯示生活中進行感恩體驗。針對貧困生,利用各種平臺、節日、儀式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回饋教育主題活動。如聯合社區,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志愿者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喜悅,在愛的傳遞中不斷培養感恩意識。
(2)挖掘典型,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困難是一所大學,大學中有很多自強不息的優秀學生和事跡,挖局身邊的典型來帶動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如可以舉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事跡報告會、感動校園人物評選等活動,在感恩的氛圍中激發貧困生的奮斗意識、感恩意識。另外,還可以成立“勵志成長”宣講團,通過選拔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生,進行先進事跡巡展,通過朋輩教育的形式,讓他們自強不息、誠信感恩勵志與青春并行。
新起點,新方法,順應時代大發展,資助工作在以往的體系搭建上應該創新模式,讓資助工作成為一項具有內涵式發展性的學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