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培/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社會實踐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近年來,本科院校學生參見社會實踐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2006 年遼寧省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小張,經學校同意后到某測繪公司從事測社會實踐。在其期間一次野外測量中, 由于小張疏忽大意,移動金屬標尺走到了鐵路上, 結果把電流引下, 造成小張身體的大面積燒傷,2013年10月,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學院將本校大一及大二的學生安排到富士康工業園,以社會實踐為名,要求其從事與所學專業無關的體力工作,并強行規定不服從安排的學生,學校將不授予學位證,面對此類實踐,歸根結底都是由于院校與企業合作中,由于法律規定的缺失導致高校學生特殊勞動者的身份得不到定位和認可,使他們無法像普通勞動者那樣權益受到侵害時能獲得相關法律的全面保護,隨著以上高校學生在外參加社會實踐權益受侵害事件的頻繁發生,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其合法權利的救濟更是為教育界和法學界人士所高度矚目,現實案例中,受害學生的權利救濟之路并不平坦,權益遭受傷害之痛的高校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社會各方的憐憫,更是期待受侵害的權益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濟。
校企合作中,學校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合作單位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在實踐單位出現問題,學校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高校對學生的內部管理來看,高校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存在管理缺位的問題,學校作為管理者怕擔責任,人員配備有限,等因素導致學校不好管,管不起,沒精力管等種種情況,而作為企業方,對于初參與社會實踐的高校學生管理困難,不管從安全管理還是生活管理,都會給合作企業帶來麻煩,同時,因為學生對工作環境的不熟悉,操作的不熟練,對企業的正常生產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盡管學校很“熱情”地邀請企業到學校招收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但企業的態度始終不冷不熱。為了和企業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希望企業提供長期的實習實踐崗位,解決以后的就業問題,致使學校對合作企業在對待學生參與實踐時不合理的待遇視而不見,忽視了高校學生最應當保障的合法權益這一職責。
通常來說高校擔負著學生參見社會實踐的教導工作,其對學生的指點和幫助在某種程度上總會起到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學校層面,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由于工作任務繁雜,模式為簡單粗放型,專業性的指導人員配備較少,常常形成的工作模式就是供給一些一般的招聘信息和實習常識,并沒有切實可行的幫助到自己學生,很難在實踐指導上起到根本作用。甚至有些高校在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實踐指導工作,至今還未創立起完備的實習指導體系。對社會實踐的指導理念存在偏差,認為專業性的指導工作內容就是在合同上蓋印,不定期將企業實踐的實習信息公布在校園網站上,或舉辦經驗交流會談等,對于切實做到具有指導意義的也僅依賴于不常舉辦的實習演講或報告等,殊不知社會實踐指導是一項需要長時間累計和逐步完善的工作,特別是當在外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在其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回學校尋求救濟時,部分指導人員由于專業知識的匱乏很難給予學生實質上的幫助和援助,長此以往,高校的實踐指導缺乏專業性,很容易導致學生不懂得問題出現時如何保護自己,為學生因工受傷的維權之路埋下了隱患。
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自我國勞動法實施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建立,但由于高校學生參與實踐其特殊身份被勞動行政部門不予認可,特別是勞動監察部門一般情況下不接受高校學生以非勞動者的身份參加社會實踐,所以在此過程中發生的投訴和舉報其教育行政部門基于職責所限,根本無法對參見社會實踐的單位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管和處罰,使其處于事實上的監管真空狀態,致使院校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得到有效的申訴和救濟。
首先要明確校企合作企業的責任,應根據學生實踐實習的類型規范流程,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高校學生在參與合作企業的實踐實習前必須簽訂三方協議,對于工作時間、地點、報酬等內容協議上要做明確規定在內,為了保證監管工作的效力和正規性,院校應該設立??诘牟块T對其日常工作進行監管,企業與學校定期保持聯系,并適時與學校指導老師溝通,當學生權益受到侵害或者發生事故時,制定好預案,要求第一時間要通知學校和家長,共同積極商討解決方案為其營造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及和諧的工作氛圍,將對學生的實踐管理納入到單位用工的大體系中進行統一監管。還應進行與實習勞動相關的安全教育和崗前培訓,對可能出現的勞動風險盡到告知義務,避免實踐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其次,要明確政府的責任和權利。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6條的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但不得影響學業任務的完成。高等學校應當對學生的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并進行引導和管理。
首先,全面提升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力度和專業力度,提升指導老師整體的專業素養,還設立專管實踐實習的部口,為促進學生社會實踐更好地維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保障學生實習的質量,高校可以在各地政府的資金扶持下設置學生高校學生實踐實習專項基金,負責對合作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實踐不應只是走形式,應付教學檢查,對合作的企業和單位進行安全保障制度評級,對于有不良紀錄或評價的企業情況應及時真實告知學生,其次,對于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本科院校在學生工作的管理中要密切關注,鼓勵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發揮團委、學聯、學生會的作用,應深入觀察和思考學生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高校學生工作組織要加強和社會的溝通,密切與企業的聯系,不斷加深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豐富學生的校外內容,為學生社會實踐搭建更寬廣的平臺。最后,高校要完善學生的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平時加強對學生進行實習勞動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其自我防護能力的同時,學校應為實習學生購買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切實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平臺,必須針對學生專業的特點制定合適的培養目標和方案,積極拓展與合作企業的社會實踐平臺,盡可能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對口的實踐活動。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特殊身份有利于對高職院校的實習崗位需求和用人單位的實習崗位供給進行統籌安排,為學校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平臺,同時以第三方對其過程進行有效監督。最后,共同責任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特別是用人單位的參與。企業有其社會責任,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到共同責任體系中來,為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也是為本單位挑選儲備人才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