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賽/大連財經學院
傳統的審計工作中,財務信息審計可能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但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不斷的改變世界,在改變財務工作的同時,財務信息審計工作也將受到重大影響。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推出了財務機器人,普華永道還研發了稅務機器人,審計機器人的面世及推廣也終將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審計專業的建設面臨著不斷的改革。
審計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計劃調整、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主要針對這三方面來探討應用型本科審計專業建設的改革。
審計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首先,在應用型本科審計專業的相關課程中,實踐課程所占比重近些年確實在不斷增加著;改變了以往只講理論知識,缺少實踐教學的狀況。但總體來說,仍舊普遍存在著實踐課程在專業課所占比重較低的情況。其次,課程結構上來看,審計專業課程口徑較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事務所對人才的需求。除了通識教育外,較多的都在講授財務方面的課程,無法真正滿足實務中跨界融合的要求。
目前,部分審計專業教師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未從事過具體審計工作,缺少審計實務工作經驗。由此,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在逐步引入在企業、事務所中有工作經驗的實踐教師,讓有審計實務工作經驗的人員擔任學校的客座教授,甚至真正的教學授課。但是,很難保證理論教學與實務教學兩大部分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脫節的現象。
教學條件方面除了傳統的圖書資源等內容外,主要包括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兩方面。一方面,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斷加強審計專業實驗室的建設,積極配備審計教學相關的軟硬件設施。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實驗室的軟硬件設施都在不斷面臨過時淘汰的問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學校積極建立、維護實習基地。實習基地可以給學生提供專業知識與實務工作結合的機會,從而真正的體現出“應用型”。此外,部分實習基地還能提供實習、就業機會。但是,現實情況是,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習工作的實際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完全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
首先,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實踐教學學分在總學分中至少要達到國家要求的15%及以上。對于傳統的理論課程,可考慮按其專業方向的不同,增設專業選修課的模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與需求進行選擇。其次,審計學科應進行交叉學科建設,拓寬知識口徑,不只局限于審計、財務方面的專業課程。可根據時代的需求,適當刪減或合并原有的專業課程,同時還可新設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審計等相關課程。最終,在保證課程具備整體性的同時,進一步實現跨學科的融合,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進一步實現與實際工作需求的統一。
引進實踐教師的同時更要鼓勵在校的專職教師“走出去”,到真正的實務工作中去帶職進修、培訓,參加實踐鍛煉。學校更應關注進修、培訓、實踐鍛煉后帶來的教學方面的成果,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轉變等。而非關注實踐工作本身,否則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形。不論是實踐教師的“引進來”還是專職教師的“走出去”,都應旨在讓實務工作與理論教學進行良好的結合,把實踐中的經驗、技巧帶到課堂的教學中去,以此促進教學內容與實務工作的進一步契合。
首先是實驗室建設。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實驗室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目前,可以考慮進一步推廣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讓學生的課前預習及課后作業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完成,從而拓寬傳統實驗室的范圍。
其次是實習基地的建設。一方面,應逐步建立更多的實習基地。應達到每100名學生至少建設兩個實習基地的目標,這樣才能基本上保證每名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都能有機會真正的進入實習基地實踐,真正的把課堂上所學內容應用到實習中去。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習更好更快的適應實習工作,學校可針對實習工作所需的具體內容開設相應的培訓輔導類課程,為學生與企業、事務所等搭建好橋梁。
應用型本科審計專業建設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作為高校,應當立足于培養應用型審計人才的目標,不斷改革和完善審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提高審計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著力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審計人才,為滿足社會的需求做出必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