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銘 韓曉偉 雷 萍 侯殿東 關洪全/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研室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后被寫入到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與創業”已被視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方針[1]。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與時俱進,培養出符合國家要求的人才,也就是要為國家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這是高校在新形勢下要擔負的重要職責,筆者所在學校一直很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一詞也早已納入于校訓中,“厚德博學,繼承創新”,一方面是指中醫藥事業要不斷創新,另外一方面指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校實施了很多舉措來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例如成立創新學院、建立創新創業活動基地等等。
但筆者在工作過程中,注意到了一些現象,例如說,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課中,個別學生由于操作不當或者其他因素干擾,未能做出預想中的結果,這時有些同學會再重復做一次,有些則懷疑自己動手能力不行,有些則顯得迷茫,沒有理想的實驗就不知該如何填寫實驗報告冊,更有甚者,為了獲取較好的實驗報告冊評價,選擇直接抄襲他人實驗報告冊。概括來說,個別學生過于看重成功,害怕失敗——怕實驗失敗、怕失敗的結果導致報告冊受到不好的評價。那么,這里所說的成功或者失敗,與前面所說的創新有什么關系呢?
2014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及人才培養時指出:“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也就是說,對成功的重視和對失敗的寬容是有利于創新性的培育和創新事業的開展。
事實上,即便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會有一個實驗重復做了多次才能成功的時候,譬如著名的愛迪生發明燈泡的實驗。可以說,實驗失敗在科學研究中很常見,重要的要能放平心態,持之以恒,永不放棄。任何實驗過程中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的實驗經驗,正面的、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異常的、失敗的實驗也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2]。成功的實驗也罷,失敗的實驗也罷,只要認真總結分析,都能夠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使實驗不斷完善,逐漸改進,直至取得成功。
所以,在授課實踐過程中,筆者會注意“寬容失敗”對于那些實驗結果不是很理想的組別的學生,并不會予以批評或者責備,而是會鼓勵他們實事求是,做出什么樣的結果就如實地在實驗報告冊上寫出,只要他們能夠認真思考,詳細討論結果中各個現象的成因,或者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即可。筆者從事的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基礎實驗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實驗,將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鞏固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精神,為其將來研究生階段和工作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結果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因此,
實驗結果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掌握實驗的原理與方法相比于結果更為重要,這就像“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區別,目光只放在一條魚身上只是會解決一頓飯的溫飽問題,但對于方法的追求則可以解決一生的溫飽,推而廣之,對于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來說,“寬容失敗”可以長遠地促進創新精神的培養。舉例來說,近兩年很火的共享單車,有一些公司虧損破產被淘汰,但有人不怕失敗,所以又促進了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的等創新產品的出現。
寬容失敗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反過來,如果害怕失敗或者拒絕失敗會發生什么?一方面,“規范”的操作和“成功”的結果先入為主,學生會認為只要跟書上或者老師講的不一樣的都是失敗的,不敢逾越書本,以期使結果都很“成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打破教條、突破創新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學生不愿實驗報告冊寫的是失敗的結果,所以要杜撰一個好的結果或者抄襲他人的結果結論,將來,在其進行科學研究時,研究的結果若是不盡如人意,篡改實驗數據、編造研究結果或者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照搬過來,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這種情況下,不但沒有創新性的成果,甚至抄襲來的內容肯能都是國外已經過時、落伍的成果。
個體對待成功、失敗的態度實際上是其所處的社會大環境背景需求的一個映射,學生的個人追求與大學的辦學目標、教學宗旨以及國家人才的需求息息相關且相互影響。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勇于創新,不斷超越前人的人才?還是眼界狹窄,僅僅注重期末考試成績,把實驗報告冊寫得很“漂亮”的人才?顯然前者更符合我們國家培養人才的目標。筆者認為,目前人們的認識有些誤區,眼光不夠長遠,很多只是注重眼前的成功。往小了說,抄襲一個作業,得到一個“好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個人的真正成長;往大了說,只追求明星娛樂、香車寶馬,認為這就是成功,而忽略了整個民族的進步,因小失大。
總之,實事求是,寬容失敗,鼓勵創新,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宜采用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內容,啟發大學生多向性思考,幫助學生打破思想枷鎖,突破舊有框架,培養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