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 袁曉玲/.湖南文理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
國家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優化課程建設體系、提升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領域,該核心目標的實質可以理解為基于對課程結構進行綜合性和選擇性地調整,培養大學生基本的研學能力、創新能力,使之具備必備的科學人文素養及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因此,在生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高校課程改革融入更多的生態文明教育元素,對推動大學綜合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加強課程改革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亦是高校教育生態學學科建設的必備要求。
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滲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建設的全過程,體現了人類建設文明社會的整體狀態[2]。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執行者,是培養高級全面發展人才的主力軍,高校綜合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大學生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外,更需具備可良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素質。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下,高校課程改革過程中強化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3]。那么如何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課堂或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應該看到的是國內高校在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制度不夠規范,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國外學習。說到生態文明,其核心和基礎是“生態”,對于生態的理解,早在17世紀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就首次定義了生態學這一學科名詞的內涵,認為其是研究生物體逾期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3]。早先生態學研究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現如今已涵蓋包括教育學在內的各學科領域。國外的教育生態學研究起步較早,美國的教育學家阿什比早于1966年便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國外的很多高校當前已不再將生態理念局限于環境類課程的教育或教學研究中,而是將其融入到了各課程或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基本實現了各學科生態教育理念的全覆蓋。以美國為例,根據2001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得知:在美國,分別有44%和45%的高校設置了環境類的主修和輔修專業,且當時已有約13%的美國高校要求學生必須主修或選修與學校開設的環境教育類相關課程[4]。除美國外,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都在強化高校生態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這些國家的某些高校環境教育類課程持續開設、諸如地球自然系統的基本功能等課程亦都是學生的必修科目。我們從國外高校的的這些課程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到,要想在高校學生中有效推行生態文明教育就必須首先要形成制度或政策上的堅決推進。雖然復合型、綜合性人才是各高校培養人才的主推模式,但當前國內多數高校中基本上只有資源環境及生態類相關專業系統開設有環境教育類課程,除之外的多數專業基本上在課程設置上很少或完全沒有體現環境學、生態學類課程,相關課程的公選課建設也未能有效得到重視。因此,在當今國內高校正面臨著課程改革、轉型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應該整合課程結構,構建科學的生態教育教學體系,把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與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將其視為學校的教學規劃與人才培養的必備要素,不僅要使生態文明教育在環境類專業課程中體現,也要使它滲透到各個專業中去,通過主修或選修的方式予以有效開展。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首先需自身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意識。雖說術業有專攻,但生態問題作為一個全球問題應該引起每個老師的重視。一方面,學校不能光喊“要抓生態文明教育”的口號,可以定期請生態教育方面的專家來校進行專題知識講座,給教師以生態文明教育思想的洗禮,指導教師如何正確把生態文明教育思想貫徹進課堂。另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培養生態教育方面的專業教師,為專業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提升進修機會,塑構完善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可在全校范圍內對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雙師型的教師進行政策與獎勵上的傾斜,鼓勵教師去主動提升自己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形成一支高素質、有信仰的教師隊伍。
本科階段是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并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加強對其生態文明理念的培養尤為重要。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才能出真知。大學很有必要創建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環節,任命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指導,正式把生態文明課程實踐環節納入學分計算系統中,從制度上確保了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有量有序進行。同時可以結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日在學校中開展持續性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如環保進校園、植樹活動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在這些活動中真切領會到生態保護的價值、意義,同時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更清晰地深化大學生對課堂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生態觀以指導其環境保護實踐行動。
生態課程因為牽涉到理論與實踐,不能用一般的課程評價體系去評價它,應該用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去看待它。課程評價是評價教育目的是否在課程目標及具體實施中得到體現以及其實施的程度如何。一方面生態課程的評價應該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潛力評價,注重學生作為主體的評價功能,讓學生主動評價生態課程,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課程理念。另一方面,在重視學生評價的基礎上,要構造家長、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為一體的協同評價體系,既要突出學生評價的主體作用,又要有效認識人群角色評價的積極意義,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此基礎上,充分重視生態課程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教與學的具體問題而進行的評價。生態文明教育是在環境生態類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而引申形成的一種新穎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具有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豐富內涵。因而,對于該類課程的開設及課程內容的設計,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在教與學的具體環節發現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結合實際予以課程設計優化。
總之,目前生態文明教育在國內依然屬于比較全新的問題,在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尤為重要。如何在課程改革視野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還需要包括學校、師生、家庭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協同努力,并形成穩定有效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