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巧 李悠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為推動教改工作穩健發展,我國陸續提出“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等育人思想,頒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決策,為教學改革營建良好氛圍,教育界教研工作熱情高漲,教學改革極具深度與廣度,其中高職院校為提高自身教學實力,提升育人水平,能在教育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國家政策指引下落實課程改革工作目標,積極開展新課程,旨在完成育人機制。針對護理學專業來講,《護理綜合實訓》是提升其職業素養、從業能力、專業性重要課程,為使該課程更具效用,能提升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需對該課程進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及醫療行業對護理人員的客觀需求,具有優化高職院校育人體系的積極意義。
(1)在護理學專業臨床課程改革中開展《護理綜合實訓》能提高學生專業素養。護理學專業畢業生需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使護理學專業學生從業能力得以提升需開展《護理綜合實訓》,為其有效應用護理知識給予指導,達到提高其護理學專業素養的目的。(2)在護理學專業臨床課程改革中開展《護理綜合實訓》能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有些高職院校在以往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極為扎實,然而一遇到具體問題卻不知應該如何妥善處理,無法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為此在護理學專業課程改革中開展《護理綜合實訓》,能有效調整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比率,在學校教學條件允許前提下,追加實踐性教程比重,給學生搭建理論結合實際的學習平臺,繼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創新應變能力等核心素養,為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能力奠定基礎。
(1)師資力量薄弱。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教師基本上并無豐沛的臨床實踐經驗,加之醫療市場飛速發展,先進醫護技術、設備、方法層出不窮,教師無法完全掌握相關內容,使《護理綜合實訓》課程開展成效無法得到有效提升。(2)《護理綜合實訓》缺乏特色。高職院校需從實際著眼,開展符合自身教學實況的《護理綜合實訓》課程,然而受教研水平制約,許多高職院校并未意識到“校本化”《護理綜合實訓》課程編寫迫切性,仍然沿用傳統教程,影響其育人成效。(3)《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方法相對滯后。護理學專業學習任務相對繁重,怎樣在有限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專業知識,成為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為此許多教師使用灌輸式等口傳心授方法講解相關內容,使課堂教學氛圍呆板、沉悶,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目標淪為空談。
(1)提高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在新課改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堅持走產學研道路,積極關注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切實需求,以此為由調整課程,充實教學內容,深入醫護行業一線學習護理知識,累積臨床護理經驗,使課程教學更為豐滿充裕,提高育人成效,凸顯《護理綜合實訓》開展價值。同時,高職院校需為教師營建和諧、寬松的教研、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氛圍,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積極性,使其能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累積育人經驗,提高教師教學實力。(2)創設“校本化”《護理綜合實訓》教程。有些高職院校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對內創辦實訓基地,對外與醫療機構合作,形成“校企合作”育人關系,為學生提供崗位實訓機會,使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等核心素養得以提升,為此相關課程必須符合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教學實況,為優化配置辦學資源,凸顯育人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3)優化教學方法。《護理綜合實訓》側重實踐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有效應用理論知識的方法,為此教師應積極轉變滯后性育人思想及教學方法,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主體,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過程中,例如教師可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鼓勵學生創設“護理實訓小劇場”,通過表演再現護理場景并靈活運用護理手段,使學生在輕松愉悅氛圍中掌握護理知識,再如教師可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法,為學生準備一些護理視頻、圖片等資料,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形式,對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得出正確高效的護理結論,在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達到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思維活性、護理專業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臨床課程改革中,若想有效開展《護理綜合實訓》,需提高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創設“校本化”教程,優化教學方法,在落實教學目標同時,有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