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蘭敏 劉 婷/廊坊師范學院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中指出,藝術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和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事實上,有效藝術教學的發展仍然不很成功。因此有必要對一年級學生藝術教學適應現狀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較深入調研,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并就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只重技能培養。藝術教學是基礎教育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幼小銜接階段,藝術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有很大發展,但從我國目前的藝術教學現狀來看,幼小銜接階段的藝術教學不全面、只重技能培養、缺少藝術特點,僅僅把藝術教學理解為技能教育,缺少小學生的體驗與認知。
(2)藝術教學形式缺乏。好的藝術課堂應該是在充分啟迪學生各種感知覺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知藝術素材,激發學生靈感而展示出的一種學生自發藝術表達的課堂。因此藝術教學要在大藝術觀的指導下,改變單一學科教學模式,有機整合藝術教育的觀念,避免教師教一筆學生畫一筆的老式方法,大膽地進行幼小銜接階段的藝術課程改革。
(1)幼兒園藝術活動和小學藝術活動在校園藝術氛圍營造上存在明顯差距。調查表明,在一些規模大、辦學治學比較優秀的小學中,有很多小學都設有校園文化藝術節,而幼兒園因年齡階段小,一般不設文化藝術節。幼兒園一般以主題活動或者環境創設的方式,為幼兒審美的發展提供很好的藝術氣息。而一些比較小的小學,因各種條件的限制,藝術活動缺乏,因此該類小學與第一類小學在藝術氣氛的營造上存在明顯差距。
(2)迎合家長搞形式教學。藝術教學不應只重視結果,只重視學生畫的像不像,更應關注整個藝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認知。有些小學為迎合家長,在藝術教學中陷入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商業化的境遇中,這與提高幼小銜接階段學生的藝術素養差距明顯。
(1)對幼小銜接階段藝術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在現今社會,人們更多的關注藝術教育所帶來的更快和更豐厚的物質利益回報,基于此才更加注重小學生學習藝術,在此思想作用下,家長對學生學習藝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完成度就會因不同的價值取向而出現差異,因此,基于提高藝術素養層面的幼小銜接藝術教學就無法適應現實。
(2)對藝術職業群體存在認知偏差。我國古老的觀念為學而優則仕,雖時代在變化,但這種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存在影響,人們把藝術職業群體看成不學無術的陳腐認識仍然沒有完全消除,阻礙了幼小銜接視角下一年級學生藝術教學的發展。
學校評價制度缺陷。按照現有的學校評價制度,升學率越高越能得到家長的認可,有些幼兒園和小學就成了人民心目中的學校,當對幼兒園和小學的情況進行統計時,他們甚至沒有把藝術放進去,直接削弱了學校對藝術教育的熱情。可見教育制度對幼小銜接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1)經濟投入差距大。從幼小銜接的視角看,幼兒園對藝術教學的經濟投入和小學對藝術教學的經濟投入差距大,經濟投入影響著藝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一年級學生對藝術教學無法適應。
(2)小學生家長收入差距大。小學生家長收入水平決定了家長對學生藝術教育投入的觀念差異,相對而言,大部分高收入水平學生的家長對待學生藝術教育的啟蒙有積極的態度,少部分低收入水平學生的家長會積極對待學生的藝術教育啟蒙。
當前美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為此首先要通過組織學習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分析幼小銜接階段藝術教學的重要作用,提高各級領導自覺重視幼小銜接對藝術教學適應的問題,其次還要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崇尚藝術學習,關注自身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的提升。
幼小銜接階段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不充分,由于缺乏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幼小銜接藝術教學的發展在實踐中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充分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制度創新,改善辦學條件,切實改變公眾對藝術教學的評價標準,激發小學藝術教學的活力,引導學校對藝術教學的重視程度,從而不斷引導和督促學校不斷改善藝術教學,提高藝術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