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璋
江西瑞金市丁陂鄉山溪小學
課程標準要求:“在運用數及適當的度量單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以及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通過實物和身邊的生活事物,以及觀察操作、游戲等去學習數學,通過實踐生活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
數的概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抽象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使整個教學內容生動活潑、題材廣泛,充滿情趣和智慧。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生動地、富有個性地參與認數活動,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數及數的關系的良好直覺,從而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建立數感。例如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應創設去動物園玩的生活情境,各種可愛的動物立即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于是他們興趣盎然地數:1只小狗、2只小鳥、3頭大象、4只猴子……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原本抽象的數字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1~10各數所表示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現代教育學家高文武認為:“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并得到表現。”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表現為活潑好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搭建充分的數學活動平臺,讓他們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在操作、探索和交流中感受數無處不在,數就在自己身邊,幫助學生形成數感。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先動手擺小棒,然后說出數的組成。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感知十是計數單位。再如教學”9加幾“時,在學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湊成10“的操作活動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只管了解”湊十“的過程。接著,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實踐探索活動獲取數學知識。這樣,把數感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可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數感。
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幫助學生發展數感。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安排了“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這部分教學內容,而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數感得到發展。因此,我就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小明家養了很多金魚,紅金魚48條,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你們能比一比哪種金魚多,哪種金魚少嗎?對于這幾個數,可以說:“48比15多得多”,“15 比 48少得多”,“15 比 10 多一些”,“10 比 15 少一些”……從不同角度論素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后教師又提問:“我家也養了一些金魚,比黑金魚多一些,和花金魚差不多。給你們幾個答案:18條、40條、50條,你們選擇哪一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18條。”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學生的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結合生活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大數感知小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世界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這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走進社會實踐對學習數學何等重要。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動起手來,讓他們認真地進行觀察思考,彼此進行認真的交流合作,就會提高學生的數感。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去參加實踐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在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比如,我在執教“分類”一節教學的時候,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東西進行分類整理,然后說說自己整理分類的原因。在執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就叫孩子們形成一種十進制的概念,能否理解好十進制的定義是學生能否掌握這一節知識的關鍵,我于是就讓他們理解十進制,很好地理解“十”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基礎。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把學生經歷過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告訴了學生,學生學習的效果非常好。通過演習十支鉛筆的分類訓練,激發了孩子們對數的興趣感,使他們對數感有了更高的認識,培養了他們勇于去發現問題、感知問題,使他們自覺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數感在于感悟,屬于一種心理的睿智反應。它就如同一種運動要通過肌肉的活動才能體現,并且形成一個外部表象。而心理反應主要是通過意識活動,它是在人們大腦的支配下而形成的,我們培養學生的這種心智數感就是要靠長期的努力才能使他們得到成熟。
對小學數學的學習關鍵是讓學生能有數感,這樣就等于說讓孩子們掌握一種心理上的認知手段。我們作為教師要深入研究小學數學數感教學,提高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夠不斷提高數感這一學習方法,使小學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逐級的提高。努力完成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