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沙
貴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學
“十里不同俗”,我國本是多民族國家,且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而地方文化是學校進行教學的基本資源。在初中政治教學融入鄉土資源,發揚鄉土文化,可增添政治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推廣。
教材是最直觀的資源,它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資源。地方文化具有別樣的鄉土氣息和趣味性,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渴望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家鄉,而生動形象的地方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性。以燦爛的中華文化教學為例,設計了如下問題:“提到家鄉文化,使學生會想到什么”,學生們積極發言,課堂氛圍十分活躍,紛紛提到了闊龍水花燈戲、黔山進士樓、古邑雙面大戲樓、福泉陽戲、張三豐文化等。組織學生欣賞猴場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轉折之路、揭開朱家山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紗,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表達內心感受,增強學生的主觀理解。由此可知,在初中政治教材融合地方文化,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填補教材的空白,增加教學趣味性和生動性。
教無定法,只有積極開展教學實踐,逐步積累,方能少走彎路。地方文化源于本地,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親切感,絕大多數學生都容易接受。學生一般比較了解自己家鄉的相關資源和背景信息,而且十分關注。假若片面灌輸理論知識,通常會讓學生產生反感。但教師若能依照教學需要,在教材中有效融合地方文化,全面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卻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利用案例分析,情境教學等開展教學活動,可迎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調動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最終可讓學生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借助家鄉的代表人物開展教育活動,非常容易提高學習自主性,使其尊重這些任務,并從中得以熏陶,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
在政治教學中,假若片面講解政治概念,則學生會對政治學習形成錯誤認知,可能會主觀臆斷,將政治學習等同為理論知識的盲目學習,削弱學習自主性,始終處于被動位置。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師應借助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內容引導他們思考,使其辯證、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習傳統文化內容時,可引入本地的道家文化。道家哲學是一門最樸素的社會和自然科學。道家的許多經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會和自然的發展規律。例如《道德經》、《孫子兵法》。其中《道德經》中的觀點博大精深,其理論包羅萬象,能跨越時空應用世間萬物。《莊子》這部文學成就很高的哲學經典所闡述的人生觀、世界觀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療現代人的精神空虛,這有利于現代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初中政治概念一成不變,但政治概念卻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且某些概念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假若學生無法深入鉆研,則相關理解便會出現偏差。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究存在爭議的文化,幫助學生去粗取精,正確認知。
地方文化源遠流長,且已得到認可,在政治教材中,如果引入地方文化開展案例教學,則可讓學生正確認知地方文化的內涵,并主動接受有關文化思想,而初中教師通過這一教學手段能夠改善教學情況。例如,在學習價值和價值觀內容時,可引入陽戲,這是因為陽戲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而且其劇目內容蘊含著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道德觀和哲理,像《韓信追霸王》一出,就反映了“驕兵必敗”的道理。而《孟姜女尋夫》展現了一位賢淑善良、情深義重、對愛情堅貞不渝、不畏強暴的勞動婦女形象,她的精神可歌可泣,即便在當代,無論我們的價值觀怎樣改變,孟姜女身上所折射的公認的傳統美德,仍然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
教師開展政治教學活動中,既要引導學生完成理論學習,也應組織學生開展政治實踐活動,使其對地方文化有更深入的認知,教師可把實踐教學和地方文化整合到一起,讓學生通過實踐得到理論認知,最終使其知識面得到拓展。
多媒體技術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借助多媒體可為學生展示和地方文化相關的內容,能讓學生形成直觀感受。例如,學習愛國主義內容時,為培養愛國情懷,建議利用多媒體播放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此地集紅色文化、商賈文化和龍獅文化等不同民俗文化于一身,我們在欣賞朱家山原始森林面貌的同時,還可以領略猴場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轉折之路。此外,也可播放蘇武牧羊的影像,讓學生體會愛國主義精神,思考、反思,使其在和平年代,仍然保持高度的愛國情懷,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報效祖國。
綜合來說,如果能在初中政治教材中融合地方文化,則可為學生創造適宜、親切的文化情境,使得廣大學生進一步鉆研政治知識,增強整體的政治思想意識,有效推進教學事業的前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