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祿
貴州省甕安縣玉山中心完全小學
如何讓數學練習散發出新課程的氣息,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們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里,筆者談幾種策略,與同行商榷。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體現了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而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和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必須使學生學好、用好,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力求把握基礎,使練習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理解,對基本技能的形成,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鞏固。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可設計如下的練習:長方體有幾個面?它們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有何關系?正方體有幾個面?它們是什么形狀?這些面有何關系?為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識體系,為進一步學習形體知識建構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如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教師設計一道“幫助小兔找門牌號”的游戲性作業,即:小兔接到小熊打來的電話,邀請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說,它家的門牌號是108號。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們能幫幫小兔找到小熊家嗎?為了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可設計一些如“找門牌號”、“小猴闖關”、“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寶座”等帶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練習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如學習《圓柱的體積》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一個農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塊長6.28米,寬1.57米的長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圍一個簡易的糧囤裝這些玉米。怎樣才能裝下這些玉米?請你幫助他設計幾種圍法?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可能有圍成方形、有圓柱形、半圓柱形等。這樣的練習,不僅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現實,學生感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能應用于生活;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而且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方式應該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而與此相適應的數學作業設計也應多樣化,把書面作業與口頭作業相結合、課本和練習冊的習題作業與實踐性操作作業相結合、知識性作業與創造性作業相結合等等,進而逐步實現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多樣化,讓更多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數學作業的主要形式。
如在學習了《多位數加減法》后,教師設計這樣的作業:調查我們班每個同學家庭每月用電的度數,并計算出自己小組、大組、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月用電分別是多少度。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有的是自己一個人單干的;也有的是同桌、四人小組合作干的;也有的是先小組中7人集中,互相匯報自己家中一個月的用電度數,在得到自己一組的數據后,求出自己所在小組同學家庭一個月的用電度數和,再與其他小組等價交換信息,直至獲取全班的數據為止,最后根據獲得的八個小組的8個數據,求出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月的用電度數和。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匯報,不僅檢查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而且使學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作業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貼近學生實際,深受學生喜歡,促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作業的完成。
設計練習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不同解決問題策略的,或者設計一些條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有利于不同水平學生展開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