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高新區翰林幼兒園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他表明,“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因此,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該回歸孩子們的生活,讓科學從幼兒生活中來,又真正回歸幼兒的世界。如何從幼兒生活著手,開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我從以下幾點闡述:
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在幼兒生活環境中融入一些科學常識,讓幼兒通過與環境的接觸,產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和熱情。
生活中處處都蘊藏著科學,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讓孩子自發的提出問題,從而產生探究的興趣。例如,午睡前我們會把教室里窗簾拉下來,為幼兒午睡創造適宜的環境。孩子們經常看著我們這樣拉窗簾。有一次,嘉嘉就問我,“為什么拉旁邊的繩子,窗簾就會自己下來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討論,孩子們進行了自己的設想。之后我提供一些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探究滑輪的原理。最后,根據幼兒的探究我逐步引導,從插塑玩具中選取了輪子、固定軸、繩子進行了簡單的演示。
可以看出,簡單的環境就讓幼兒有了與身邊的科學對話的空間,能夠引發了后面一系列地科學探究活動。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我們也應該主動地創設豐富多樣的環境,相信有我們用心創設的環境會讓孩子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著科學探究活動。
創設良好的探究創造氛圍是幼兒主動探究創造的前提條件。首先,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出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給孩子糾錯,其實不要因為出錯就馬上否定他的能力,要肯定他發現的能力,肯定他探究的能力,肯定他愿意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后可以鼓勵他從其他角度去創造,給予他時間和空間去進行下次創造。其次,接納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觀點和興趣,接納和支持他們不同的觀點,會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活動。最后,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孩子。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也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關注和支持。
孩子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但是幼兒自發的探究常常具有盲目性和短暫性。《指南》中指出:“在成人幫助下能制定簡單的調查計劃并執行。”一次簡單的探究活動結束后,有可能留給孩子的不只是探究結果,很多時候都會伴有更多的問題出現。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抓住這些問題和機遇引發孩子繼續探究。
例如:中班的科學活動《水上的船》,當時我提供了用白紙、蠟光紙、皺紋紙做的三種小船,活動中讓孩子們用三種材質的小船進行了操作實驗,感知各種紙的吸水性與船的下沉速度之間的相應關系。最后,孩子們發現用皺紋紙做的小船最快沉下去,用蠟光紙制作的小船沉得最慢。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進行課后的自由活動,這時廁所里傳來一個聲音,“老師睿睿在玩水”,我過去一看,發現他把我們美工區的報紙浸在水里。走出廁所后,我發現孩子們意猶未盡,有的還在水盆邊觀察小船。于是我在之后的活動中,組織了一次關于紙張材料吸水性的科學探究活動。首先,讓孩子們說想進行實驗的紙質材料,有報紙、餐巾紙、瓦楞紙、彩紙、卡紙等幾種材料,給幼兒提供了記錄的表格,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參與實驗。
由此可見,教師要用發現的眼光去捕捉幼兒生活中的科學探究活動,盡可能給孩子科學探索活動提供的環境。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搭建一道發展的梯子,讓幼兒不斷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又潛移默化地獲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生活即教育。這啟示我們科學活動的內容要從幼兒的生活中來,再投入到幼兒的生活中去。我們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要以幼兒日常地生活及周圍的環境為基礎,再逐步擴展活動的科學探究內容。
例如,我們平時用小黑板時會用到磁性貼,幫助我們固定教學材料。有幾次課間自由活動中,我都發現孩子們在玩黑板上的磁性貼。于是,我以此設計了一節關于磁鐵的教學活動。活動后我將這些材料投放到了我們的科學區中,并且增添了一些材料,鼓勵幼兒再次進行探究。最后,我們充分利用家園合作,請家長帶領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磁鐵的其他作用,獲取更多與磁鐵相關的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支持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在科學區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孩子們特別喜歡這里,自由活動時孩子們也忍不住想來一探究竟。孩子們在這里了解磁鐵的特性,明白了小燈泡怎樣才能亮起來,知道了萬花筒的原理,聽筒傳聲的原理等。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名稱和特征,激發著幼兒不斷去探索和了解整個世界。
借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充滿生活的氣息。生活中無時無刻幼兒都在探索,作為教師更應該給孩子創造空間與機會,用心捕捉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為,讓孩子們體驗發現的樂趣以及成功的快樂,萌發科學的探究精神。最后讓幼兒科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回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