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麗宏 閆 巖
基本藥物目錄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核心組成。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發布至今已有6年,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不完全適應臨床基本用藥需求、缺乏使用激勵機制等問題,亟須調整優化。因此,對于此次發布的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業界有著諸多期待。
新版基本藥物目錄的制定遵循以下3個原則。滿足臨床主要疾病需求——確立了藥物遴選的基本主線;以臨床指南、專家意見等為依據選擇治療地位較高、臨床不可或缺的藥品——保障了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重視價格適宜性,以藥物經濟學的成本效益比為遴選和動態調整依據之一——體現了用藥的經濟性。
新版基本藥物目錄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堅持防治必需。根據我國疾病譜和用藥特點,目錄覆蓋臨床主要病種,滿足常見病、慢性病、應急搶救等主要臨床需求,兼顧兒童等特殊人群和公共衛生防治用藥需求。二是重視臨床價值。以診療規范、臨床診療指南、藥物經濟學等為遴選依據,選擇臨床價值、成本效益比、治療地位均較高的藥品,摒棄療效低、費用高的輔助用藥和非治療的注射藥品。三是及時動態調整。對新審批上市、療效確切、價格合理、效果較好的藥品及時應用于臨床,而不良反應較多藥品及時排除,以相對最好的質量、最低的價格、最快的速度滿足臨床需求。四是助力分級診療。在滿足主要病種、統一品種劑型規格的基礎上,將基本藥物使用情況作為績效考核指標,激勵各級醫療機構優先使用基本藥物,保證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用藥與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可銜接,引導患者留在基層。
新版基本藥物目錄以及《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中關于目錄的“使用說明”,將有利于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實施。目前,三級公立醫院門診患者中,50%以上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且多集中在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等科室。分級診療政策實施至今,由于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無法與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藥品同品、同規,導致患者在基層醫院找不到相同用法用量的同名藥品,限制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區。同時,三級醫院的醫生無法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疑難病癥的診治中,無法發揮大醫院的資源優勢,未能實現分級診療的目標。《意見》要求,公立醫院要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且原則上各地不再增補藥品,促進藥品名稱規格統一,做好上下級醫療機構用藥銜接。這些關于新版目錄的規定消除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用藥的疑慮,為分級診療提供了用藥保障。
同時,可以促進治療路徑和治療指南的制定及完善。治療路徑與治療指南是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的原則和方法,可避免藥物濫用、亂用情況。《意見》的實施將促進基本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從而獲取更多的臨床應用經驗和循證醫學證據,這有助于基本藥物相關治療路徑和治療指南的制定與不斷完善、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
將讓藥品質量和供應更有保障。過去,基本藥物質量屢受質疑,甚至有人將基本藥物等同于“劣質藥”。《意見》明確,對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優先納入基本藥物目錄、醫療機構優先采購和使用,加強生產環節監督檢查,實施基本藥物全品種覆蓋抽檢等;這些措施為向患者提供質量安全信得過的藥品提供了保障。過去,臨床必需、用量小、價格低的基本藥物出現過缺貨或采購難等市場供應短缺情況。《意見》明確,制定新版基本藥物目錄,搭建集中采購平臺,通過帶量采購提高企業生產積極性,建立短缺藥品監測系統,及早發現短缺情況;這些措施將確保基本藥物臨床供應不斷檔、不缺貨,讓患者不再為買不到藥而憂。
有利于帶動藥價下降。《意見》提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優先納入醫保報銷目錄,推行公立醫療機構集中帶量采購、以量換價。政策的疊加效應將減輕患者負擔,減少醫保開支。關于“藥價下降質量同步下降”的質疑可以不用擔心,因為國家會同步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以及全品種覆蓋抽檢等工作。
便于提升臨床用藥評估水平。未來,臨床用藥評估工作將越來越重要,發揮醫療機構藥學部門的相關作用,可為醫保支付標準、臨床診療指南等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據。基本藥物目錄內的藥品必定是臨床評價的重點對象,各醫療機構應圍繞基本藥物目錄,建立臨床用藥評估體系,提升整體用藥評估水平。這一工作同時也將為醫療機構藥學部門從以藥品保障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職能轉變提供現實證據
